-
叙事伦理:关乎文学,更关乎生活
当下,文学创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变局。
2024-02-21
-
还原还是再造:改编文学名著的当代戏剧影视作品的两难抉择
当我们观看一部由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戏剧或影视作品时,到底想要看什么?创作者改编这部名著又是想做什么?这两个问题似乎不需要讨论,但长久以来,正是因为观众的“期待视野”经常与最终的改编成果相偏离,关于名著改编的争议才会持续不断。
2024-02-21
-
“小说学”的难处与魅力
本专栏开了一年,成绩如何,读者自有判断。
2024-02-19
-
“繁花”争妍:《繁花》批注本与画展各表一枝
正月里了,万千的《繁花》粉不禁要像沪生那样问:还在对王家卫的剧版《繁花》上头,回味之余,还可以干一点很“繁花”的事吧? 当然是有的。
2024-02-18
-
《在旷野里》是《创业史》“写作的准备”吗?
无论基于艺术的还是生活的考虑,柳青并未在20世纪50年代将《在旷野里》修改完成并付梓,即便其时社会各界对他的新作翘首以待已久。
2024-02-05
-
重申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
不管叫文学批评,还是文学评论,这种文体本质上是一种针对当下的言说。
2024-02-02
-
创作快感: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人类审美权利
人工智能侵入了审美领域,这是不争的事实。
2024-02-02
-
文学批评没有捷径
在得知自己的文章获得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时,欣喜之余,也有惭愧的感觉袭来,这也激励着我更努力地去学习与工作。
2024-02-01
-
文学创作可以实现“名师出高徒”吗?
曾几何时,当复旦大学在王安忆、陈思和教授领衔下成立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创意写作MFA专业学位点时,人们还在为高校能否培养文学写作人才而争执不休。
2024-01-31
-
文学批评要有“才胆识力”
如何增强文学批评的有效性?什么样的文学批评才有穿透力?我认为,清代叶燮提出的“才胆识力”说,有助于我们思考这些问题。
2024-01-24
-
散文理论建构的难度与可能
新世纪以来,散文研究领域迎来了新的气象, 一批散文研究专著相继出版,一改以往以论文或者评论集为载体的成果显示。
2024-01-23
-
少年情怀总是诗
【读书者说】 2024年新年伊始,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南方的两家出版社一下子推出了谢冕先生的两部诗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和《以诗为梦》,带来了南方春天的气息,也给我们带来了诗的慰藉。
2024-01-18
-
文化传承与作家个人才能
“传统”是中西方作家、理论家密切关注的话题。
2024-01-15
-
面对丰富的传统,我们如何做到“自得”
何谓“自得” “自得”是中国古代用以讨论学问的常见话语。
2024-01-15
-
面对丰富的传统,我们如何做到“自得”
何谓“自得” “自得”是中国古代用以讨论学问的常见话语。
2024-01-15
-
许道军:创意写作的“他山之石“与“中国路径”
创意写作在中国兴起十多年来,已经深度参与了当代中国文学教育和写作教育的改革,并在写作观念、作家观念及作家成长与生存等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
2024-01-14
-
李潇潇:“纯文学”即景
文体倾危与智性敲诈 “纯文学”之纯,从开端就表现在对“形式”(文体)的强调,对智性(西方的、现代主义的)的追求,自1980年代行至当下,“纯文学”面貌如何? 远景 1980年代初,“纯文学”桀骜不驯,生机勃勃。
2024-01-14
-
好诗不可能靠“玩虚的”玩出来
1 几乎可以说,每一个文学/文艺人,其精神深处,或者干脆说,其身体里面,内置了一个放大器,他们的感觉、情绪、情感、思想的激进或保守的程度,无一例外地比一般人夸大、强烈、加深了许多,甚至许多倍。
2024-01-12
-
江苏青年创作:看见“附近”,做具体的人
近年来,关于“青年”的讨论愈发丰富,“青年问题”在社会学、文学、影视等各个领域都成为现象级话题。
2024-01-08
-
邵栋——我们现在怎样做读者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读者,我们自然是幸运的,面对科技与信息管理的革命,我们得以拣选海量的阅读形式与阅读内容;而与此同时,传统阅读习惯的崩溃与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也在另一个层面给读者带来更深的困惑与迷茫。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