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翔:工业化,还是去工业化——现代化在 1980
20世纪80年代,所谓“改革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2024-04-17
-
石磊:何谓“深入生活”
作为“十七年文艺的一个核心原则”的“深入生活”,新时期以来已近乎老生常谈,甚至被赋予某种负面意义。
2024-04-17
-
创意写作在当代文学教育中的可能形式与实践途径
文学教育在当代文学生态中有着基元性地位,这是因为文学教育既培养文学读者,也培养作家,还培养文学教育工作者。
2024-04-17
-
认识把握新时代文艺的突出特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答了文艺工作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
2024-04-17
-
AI时代的文艺如何在变革中创新
2024年是武侠双杰金庸和梁羽生诞辰百年。
2024-04-17
-
在新时代新征程开拓文艺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
2024-04-16
-
构建新时代“文以载道”的文教传统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2024-04-16
-
在场、及物与灵光:文学性若干特征辨识
关于文学性问题的探讨与争议由来已久,若干对立的阐述范畴应运而生。
2024-04-15
-
文艺批评的个性化与公共性
数媒时代文艺媒介化转型,使得文艺创作、文艺传播和文艺接受(批评)诸环节都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前融媒时代”文艺的新特点和新格局。
2024-04-15
-
文体的创造是文学批评的重要任务
当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功能当然是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和阐释。
2024-04-15
-
如何真正地阅读、理解和评论文学作品?
“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在2024年被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 “全民阅读”连续11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04-12
-
杨丹丹:AI写作与若干文学基本问题的反思
AI写作机器的多样、文本的丰富和研究的流行[1]足以证明AI写作已成为客观事实,但学界对其仍保持谨慎态度,普遍怀疑它的文学性,进而整体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
2024-04-10
-
新生代学院派批评家关于文学批评的思考
编者按 对学院派批评的质疑和不满早已有之,李静认为与其重复批评的“危机”“缺席”“失语”等论调,不如先从调查做起,倾听新生代学院派批评家的经验与思考。
2024-04-09
-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2024年,全新改版的《诗刊》首期重点刊发了《杜甫:集大成之时代与集大成之诗人》一文。
2024-04-08
-
观看文学直播,为何不知不觉就下单
《人民文学》《收获》相继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2024-04-03
-
“素人写作”不等于“底层写作”
如果评选近几年的文学关键词,“素人写作”一定榜上有名。
2024-04-03
-
新媒介语境中重新审视“文学”范畴
新媒介时代如何看待文学的出路 早在改革开放伊始,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就被译介到中国,成为畅销书。
2024-04-03
-
文学批评如何融入中学语文教育
发现潜在读者群 一位做语文教师的朋友,微信转来一份高中语文试卷,说“你一定看看”。
2024-04-03
-
文学出圈与文学的内在发展
文学界谈论破圈已有多年,很多作家、批评家、文学刊物的“破圈行动”也实践了多年。
2024-03-29
-
“非虚构写作”的当下困境及未来发展可能
编者按 “文学新批评”今日推出程惠子的《“非虚构写作”的当下困境及未来发展可能》。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