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破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作为一个充满动态感的流行词汇,“破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
2023-11-13
-
不是题材决定了作品的成败,而是叙述方式决定了作品的存在
美国作家马克·肖勒说:“现代批评向我们表明,只谈论内容本身绝不是谈论艺术,而是在谈论经验,只有当我们论及完成的内容,也就是形式,也就是艺术品的本身时,我们才是批评家。
2023-11-10
-
我们这个时代的批评伦理
没有职业伦理,文艺批评就会成为没有自觉意识的裸奔,必将慢散无归,甚至误入歧途。
2023-11-09
-
基层写作的破圈之“道”
近期,一批来自基层的写作者出版了文学作品,如家政女工范雨素的小说《久别重逢》、外卖员王计兵的诗集《赶时间的人》、快递员胡安焉的非虚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等,这些作品不仅题材广泛、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而且带有生活的质感和现实的力度,其写作主题与他们的职业状态和生命经历密切相关。
2023-11-06
-
网络时代,文学刊物的价值何在
作为一个在《福建文学》工作了23年的老编辑,我有时会想一个问题:一本文学期刊存在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如果将这个问题置于时间之河中去考量,那么问题的答案或许会变得丰富而多元。
2023-11-03
-
文学批评需保持独立的品格
在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文学批评的影响力有逐渐式微的倾向。
2023-11-03
-
当下散文创作的“痛点”与突围
回顾这些年来的散文发展历程,我以为,一大部分的“功劳”应当归功于诸多小说家们的“探路”,“剑走偏锋”与“他山之石,‘完美’攻玉”之功,也有许多诗人、学者和专事散文的作家们,他们的创作同样不容忽视。
2023-11-03
-
长篇小说究竟该多“长”
长篇小说究竟该多“长”?——这几乎就是一个伪命题。
2023-11-01
-
作家“不读”,还是作家“必读”
一、作为“本质”和作为“策略”的文学性 对严肃的学术讨论来说,“文学性”是个迷人且危险的词汇。
2023-10-29
-
陈应松:文学的祛魅与增魅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有点冷僻和小众:《文学的祛魅与增魅》,也就是:我们的文学要不要神秘,要不要神秘主义?在我们中国的文学谱系中有非常强大的志怪叙事传统,是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特色。
2023-10-27
-
新世纪以来中国教师诗歌创作的思考
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界在网络化的刺激下,走入了沸点性轨道。
2023-10-27
-
张燕玲:讲真话,更要讲道理
今天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我理解这是一种以内化外的现代性,既是中国自生的内源,也是外来的支流,无论20世纪初期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还是左联、延安文艺、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首度尝试将西洋音乐与中国古典民间传说结合,成为内源与外流交汇的典范,而到了改革开放至今,现代性成为现代内源面向外流的开放期,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实践便是这个开放期的理论自觉,是内源和外流交汇而更生的成果,也是时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重要收获。
2023-10-25
-
作家“出镜”,文学“出圈”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 作家融入现代传播格局的实践 文学作品的主要呈现载体是纸媒,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
2023-10-25
-
当代文学叙事伦理中的“道德绑架”问题
一 “身份政治”:“道德绑架”的文化装置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尽管有一批作家在各种文类中,表达对道德的认信,但不能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作家寻求审美表现的更大的自由度,拒绝道德、伦理等字眼对文学的接近。
2023-10-24
-
程光炜:问题的提出——当代文学四题
摘要: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提问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要求和途径。
2023-10-23
-
近年来文学批评的困境
近些年来,当代文学批评无疑一直在发展。
2023-10-20
-
观看、居住、身体与阶级:漫谈城市文学及其批评
城市文学受到持续的关注与重视,成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我始终觉得,是从一种焦虑开始的。
2023-10-17
-
王久辛:抓住当代中国散文的“纲”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散文似乎没有小说的地位显赫?写散文的作家似乎比写小说的作家分量要轻?若再从艺术上考量,写散文的作家似乎较之写诗歌的,又显得弱了则个?我不以为然。
2023-10-16
-
能破圈的文学少不了生活的粗砺感
文学破圈的“心理预期” 文学破圈是近年来大家讨论比较多的热门话题。
2023-10-12
-
细节是小说的表情
就像无法想象没有细节的生活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细节缺席的小说。
20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