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托尔斯泰引出的叩问:这本书,我必须写吗
最近我在读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一书时,在序言里看到这样一段话:“托尔斯泰年老的时候,一个美国女作家去拜访他,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了,托尔斯泰回答说:‘这是无聊的事。
2023-07-18
-
媒体融合时代,文学如何“新变”
文学读书类综艺《我在岛屿读书》累计展现量17.1亿,累计播放量1.4亿,全网短视频播放量超5亿。
2023-07-17
-
作为一种文化症候的“地方”
对于“新南方写作”,学界已经热议有年。
2023-07-12
-
既是写什么,更是怎么写
观点提要 所谓都市写作与都市文学,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题材的概念与选择,是“写什么”的问题;但面对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都市写作这个巨大的命题,骨子里、核心处更是一个视野问题、观念问题和格局问题,是“怎么写”的问题。
2023-07-12
-
“南方以南”意味着什么
有关“新南方写作”的讨论场中,如果抛出这样一个提问:与诸种“南方以南”的复杂经验相匹配,近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人物形象是谁?最佳回答极有可能是:一只生活在晚清的雌性巨蛙,是的,它甚至“不是人”,没有现实维度上的原型,是一场事先张扬的文学虚构。
关键词:  南方写作2023-07-11
-
文字的个性及其他
阅读的意义 每人的阅读经验不同,但这不重要。
2023-07-09
-
刘诗宇:批评之前,我们能正确认识长篇小说的“长度”吗?
主持人语: 于无物中突围 ——今天的长篇小说该写多长 讨论“今天的长篇小说该写多长”之前,难以对另一个潜在的话题视而不见,即“到底写多长才算是长篇小说”?对此多为约定俗成。
2023-07-06
-
新诗的“决心”和“微积分”
中国古代素有以诗论诗的传统,杜甫、司空图、元好问等人,无疑是这个传统中标志性、代表性的人物。
2023-07-05
-
弹幕狂欢背后的文化秘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弹幕成为了青年人网络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弹幕语言已成为当代流行语的重要策源地。
2023-07-05
-
傅小平:让多余的羽毛随风而逝
主持人语: 于无物中突围 ——今天的长篇小说该写多长 讨论“今天的长篇小说该写多长”之前,难以对另一个潜在的话题视而不见,即“到底写多长才算是长篇小说”?对此多为约定俗成。
2023-07-05
-
周瑄璞:唯长能解长篇愁
主持人语: 于无物中突围 ——今天的长篇小说该写多长 讨论“今天的长篇小说该写多长”之前,难以对另一个潜在的话题视而不见,即“到底写多长才算是长篇小说”?对此多为约定俗成。
2023-07-04
-
文学批评应该超越作品的规限
近期,《文艺报》的“理论与争鸣”版刊载了刘火的《真诚——批评的原点与初衷》和马忠的《文学批评不能“空对空”》。
2023-07-03
-
罗伟章:长篇小说为什么要长
主持人语: 于无物中突围 ——今天的长篇小说该写多长 讨论“今天的长篇小说该写多长”之前,难以对另一个潜在的话题视而不见,即“到底写多长才算是长篇小说”?对此多为约定俗成。
2023-07-03
-
小说的未来与非未来
倘若我们要挽救日趋疲软的小说,也许我们还有一线希望和生机,那就是要让我们的小说变得真实和真诚。
2023-07-02
-
融媒体是文艺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助推剂
从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语言艺术载体,绘画、雕塑、书法、摄影作品等造型艺术载体,校园建筑、校园园林等实用艺术载体,以及校园电影、校园音乐、校园舞蹈、校园话剧等综合艺术载体不难看出,文艺包含具体可感、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具有情感性、隐喻性和渗透性,能够以形象思维补足抽象思维,能够以情动人、以诚感人,能够以隐性教育融合显性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实现跨越学科的优势互补、深远持久的思想浸透,达到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效果,真正发挥文艺的教育功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23-06-30
-
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
摘要:当代文学经典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023-06-25
-
是谁给文学带来危机?
自2022年底问世以来,ChatGPT引起的讨论便不绝如缕,不同学科、不同立场的专家学者纷纷加入这一话题。
2023-06-21
-
文学批评不能“空对空”
作为一个业余评论者,读了2023年6月9日《文艺报》“理论与争鸣”版所刊发的《真诚——批评的原点与初衷》一文,我对刘火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颇为赞同,也对作者谈及的事实心有戚戚。
2023-06-19
-
是“东北”,还是一种曾经黯淡的“阶层趣味”
“东北文艺复兴”是个复杂的概念。
2023-06-16
-
情动于中而有诗:当代诗的情感技术
一 这个时代的技术、速度、信息让我们日益落入一个深渊,一个失忆的深渊。
202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