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整体”:《北流》新知
读过林白小说《北流》,几乎等同于在南方方言里浸染过了。
2024-09-11
-
探寻心灵和自由的地图——评三三小说集《晚春》
三三小说集《晚春》(1)的目录被做成一张地图,从春色将逝的杭州到日光照影的北京,再到溽暑造极的巴黎以及一片废墟的以弗所,一群漫游者迁移的足迹构成了流动的故事。
2024-09-11
-
植根家园文化的浪漫诗意书写
壮族作家冯艺数十年扎根广西,行走祖国大地甚至世界多地,让他的散文里洋溢着植根家园文化的浪漫诗意。
2024-09-11
-
从“生生”哲学看多民族文学的生成原理
在近年来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生生”哲学可谓是一个学术热点,也引发了各个学科的学者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024-09-11
-
南翔《麻醉师臂上的金雕》:“有人”“有情”的生态书写
南翔的新作《麻醉师臂上的金雕》是他近些年致力生态题材创作的又一篇佳作。
2024-09-11
-
隐秘性的裸露方式——读徐小斌的《隐秘碎片》
徐小斌的小说中总有一些隐秘的东西,她用隐秘编织起自己的富有浪漫、奇幻、炫耀的文学世界。
2024-09-10
-
形塑当代香港文化记忆——以《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的出版现象为例
《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是天地图书出版社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作家选编项目之一。
2024-09-10
-
让教育成为教育,让学生成为学生
一 长篇小说《心灯》是在我国当代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时代呼唤。
2024-09-10
-
浓度、强度与语言的见证——金钰诗集《照见》刍议
《照见》当为金钰爱诗写诗近40年的选集、结集,殊为不易。
2024-09-09
-
故事趣味与人性之谜
王霄夫《天堂客人》的问世,使得“血脉三部曲”终于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
2024-09-09
-
朱洪涛:河声入海遥
很久前,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人与岁月丛书”中排第一的是《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我对陆宗达很陌生,于是果断下载了。
2024-09-09
-
行文的独到与匠心
《剑煮红颜》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赵剑锋用诗意化的语言,为65位中国古代女性画像,匠心独运,形象逼真。
2024-09-09
-
末未《菜园记》:种在菜园里的诗行闪闪发光
末未,是一个有多重身份的人:诗人、教师、农夫。
2024-09-09
-
生命的质感——李小坪中篇小说《地衣渡》的几个关键词
李小坪是极具灵气的作家。
2024-09-09
-
史诗重述与诗性表达——以刘亮程《本巴》与阿来《格萨尔王》中的童年书写为中心
近年来,一些当代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现代叙事方式对古老史诗进行“重写”,为现代人重新理解史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整体透视眼光和象征知识的储备”[1]。
2024-09-09
-
《我亦是行人》——小人物的生死悲欢
近年来,周芳凭借《重症监护室》和《在精神病院》两部“非虚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创作已经彰显出鲜明的个性。
2024-09-09
-
《晚春情话》:宏阔的想象世界和温情的世俗情怀
2024年春天读到韩松落的最新小说集《晚春情话》,这本书里的六篇小说,给读者最为强烈的印象,或许可以概括为:宏阔的想象世界和温情的世俗情怀。
2024-09-08
-
以口述历史为中国语言学学科存史
张宜是首位在中国当代语言学领域从事口述历史研究并有所收获的人。
2024-09-08
-
《种城记》:“新山乡巨变”的正大书写
给李桂平的小说《种城记》做“新山乡巨变”这种学理化定性,颇为困难。
2024-09-08
-
“坡子街”散文的时代意义
2019年《泰州晚报》推出了副刊专栏“坡子街”,我在网上看到许多朋友都在转发这个副刊上刊登的散文随笔,便时时抽空阅读那些文章。
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