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温情书写中探求深沉的生命意义
收到广西学者型作家容本镇的散文集《回首已非少年》,细读集中30多篇佳作感受颇深,这是一部蕴涵多重寄托的生命之书,是作家在人生壮年时期潜心回望关于文学与自我过往的生命体验。
2024-11-29
-
从秦山读懂中国,从中国感知秦山
2016年1月28日,中核集团自主研制的先进核燃料元件(CF3)在秦山核电完成首个燃料循环对内辐照考验,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本书插图) 曾经的秦山核电站,有许多人不知它在什么地方,误以为“秦山”是“泰山”。
2024-11-29
-
短篇小说的氛围与留白
《醒来已是正午》是张莉主编的2023年当代短篇小说年选,收录了邓一光、乔叶、徐则臣等20位小说家的佳作。
2024-11-29
-
现代诗既需“返本”又需“开新”
詹福瑞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家,尤擅古典诗歌研究,但他写的却是现代诗。
2024-11-29
-
学术性·启发性·创造性——《朱永新教育作品》读后
朱永新康健宽厚,笃行好学,克己慎思。
2024-11-28
-
善良与坚强的赞美诗——读《尚青》
2004年,无意中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白豆》,书不是很厚,正好我们要去北京出差,就顺便带上了。
2024-11-28
-
幸福的尽头是悲伤——读刘浪《乘筏远去》
人生的幸福莫过于获得了美好的爱情,并且在婚姻里得以持续。
2024-11-28
-
降临在瓦村麦田里复活了的死魂灵
引 子 我始终认为,一篇好的评论文章,应该是与一部好的作品的灵魂对话,评论者在书写评论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次再创作的心灵冲动。
2024-11-27
-
岳雯: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在“返乡”的延长线上 晋义熙元年(405年),时年41岁的陶渊明从彭泽令上解印去职,返归柴桑,自此隐居,终老于此。
2024-11-27
-
选择一种怎样的自己——读许莎莎《副教授的病》
与此前《你好,抑郁》《小林的故事》截然不同,许莎莎的新作《副教授的病》把目光从个体人物内心,转移到对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上来。
2024-11-27
-
张鹏禹:倡导置身时代、融入生活的读书观
中学时代,笔者最爱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北京的灯市口,沿着王府井大街向北,中华书局灿然书屋、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三联韬奋书店是网购尚未普及的时代里,一个中学生获取课外读物的最佳去处。
2024-11-27
-
皖心《远行的人》:陌生化理论视域中的远行人
《远行的人》是工作生活在赣南多年的安徽籍作家皖心近作,作品以“我”的视角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真实故事,用细腻的文字和真切的生命感受,书写了对生命本身难以把握的无力感和灵魂锻造的痛感,在生命主题的写作上呈现了一个知性女性的生命感悟和独特思考。
2024-11-27
-
《去有风的旷野》:融入旷野 在行走中记录生长的故乡
作家阿来全新推出的散文集《去有风的旷野》,是他在各地旅行留下的行记。
2024-11-27
-
同代人的同声共长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70后”作家经历了中国全方位的变革,纷繁的变迁和涌动的思潮使其创作呈现出沉郁深邃的气质,其在为行进中的“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文学经验的同时,也逐渐显示出各自的文本特性和艺术风貌,成为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
2024-11-27
-
为时代留下真实记忆
王蒙的《在伊犁》系列小说,不知不觉出版已经40年了。
2024-11-27
-
读张映姝诗集《她·们》:没有人能喝下她
拿到张映姝的这两部诗集,我集中时间阅读。
2024-11-26
-
张晓琴——青年写作的探索:体与用
青年写作往往聚焦成长主题,写作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开启成长叙事。
2024-11-26
-
周明全评《陈敏》:古小说的润物细无声
陈敏,孙皓之世为江夏太守,自建业赴职,闻宫亭庙验,过乞在任安稳,当上银杖一枚。
2024-11-26
-
“因为我们习惯于爱”——评薄暮诗集《我热爱的人间》
“人间”,似乎天然是人类宏大叙事预留的位置和聚合的形式,沉积了无数个体精神场域的火山灰,而诗中的人间是将这些火山灰背后的日常生活从末梢处唤醒与照亮的存在。
2024-11-26
-
穿越岁月的篝火——《爱情永远是年轻》简评
石钟山是优秀的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他的代表作品《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有口皆碑,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