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马灯》:苏州河上的错误
《走马灯》是作家海飞的短篇新作,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解放前后的上海警察陈宝山充满悲情与宿命色彩的一生。
2024-09-20
-
《匠者》:“好人文化”与素朴的中国农民精神
著名作家梁晓声认为,建构好人文化的现实主义要“温暖”。
2024-09-20
-
《八千年的凝视》:一文写尽汉字史
作家姜明刊发于《人民文学》 2024年第七期上的长篇历史散文作品《八千年的凝视》,讲述的是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有关汉字历史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文物特展,笔者认为,“像一滴水融入洪流”,他以一个哲学家般的眼光与思想,融入了每一件展出的文物展品,将自己的情感代入一段段的历史,完整而细腻地勾勒出古老而伟大的汉字发展嬗变的全历程,且行且吟、夹叙夹议中展示出了作者高度个性化且极具思辨色彩的历史文化情怀。
2024-09-20
-
《敦煌》:书写敦煌的大唐气象
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2024-09-19
-
《地坤》:用心讲好西部故事
绿水青山草芬芬,方是人间好风光。
2024-09-19
-
陈崎嵘《远方的山水》:讲述“东西协作”动人故事
陈崎嵘的报告文学《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四川人民出版社),全方位展现了浙江和四川广元东西协作实践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刻画了两地干部群众的生动形象,展现了他们所结下的深厚友谊。
2024-09-19
-
河流尽情流淌
没去过甘南,甘南的一种物像和人像却印在脑海里。
2024-09-18
-
我散步,故我在
从人类历史来看,物理学家总是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大众提供谈资与话题,比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他们的思想、情感世界甚至生活习惯等等是我们抵御乏味生活的养料。
2024-09-18
-
以文学笔墨描绘中秋佳节的魅力
传统节日是一种情感记忆、心理积淀和文化认同。
2024-09-18
-
《似水流年,家乡味道》:在回忆中安放心灵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及其姊妹篇《似水流年,家乡味道》,汇聚了作者曾高飞近年来从百余篇散文随笔中精心挑选的85篇佳作。
2024-09-18
-
病虎、怪事、疯人——论李修文《猛虎下山》兼及文学中的历史、文化、现实
绪论 李修文在新世纪初以小说集《心都碎了》(2000),长篇小说《滴泪痣》(2002)、《捆绑上天堂》(2003)走上文坛。
2024-09-17
-
关于散文的美学——《中国散文美学综论》感言
陈胜乐著《中国散文美学综论》于2024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
2024-09-17
-
《读书的人》:一趟随书而行的旅途
“《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
2024-09-17
-
《习惯温暖》:从讷谟尔河启程的诗意寻找
罗振亚在扬子江诗学奖的获奖感言中说:“写诗、读诗、品诗、评诗早已成了我生存的基本方式和安身立命之本。
2024-09-17
-
《茶山》:在茶山遇见不老的灵魂
英国艺术家赫伯特·里德说过:任何好的艺术“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奇异性”。
2024-09-16
-
杨绣丽新作《人间清白》:将文境化为诗境
杨绣丽的新作《人间清白》问世之后,受到了外界超乎寻常的关注。
2024-09-15
-
勃发璀璨的学术生命和一脉相承的精神依托
今年6月,仍然去了山西。
2024-09-14
-
《茶山》:在茶山遇见不老的灵魂
英国艺术家赫伯特·里德说过:任何好的艺术“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奇异性”。
2024-09-14
-
今日批评家 | 张伟栋:如何读一首诗
我的批评观 如何读一首诗? 张伟栋 在一次课程之后,我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读一首诗?那时我初来乍到,刚登上讲台不久,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夏天的忧郁与永恒,空气中热浪无数次将我融化并使心神恍惚于明灭之际,辗转于荒谬与真实之陡峭。
2024-09-14
-
今日批评家 | 陈涛:我对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
我的批评观 我对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 陈 涛 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入职中国作家协会,一晃近20年。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