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艳《荻港村》:百年沧桑细细说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是一对双生子,一事两面,是处理历史记忆的不同方式。
2024-09-08
-
中华古典美学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根基
华文文学是华人移民海外之后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文字结晶。
2024-09-08
-
在时间海歌唱
当歌曲《当你老了》流行于大众之间时,大家是否知晓歌曲词作者是诗人叶芝?是否知晓《当你老了》一诗最好的译本之一来源于九叶诗人袁可嘉?音乐赋予这首沉睡的诗歌以新的活力,音乐也引导我们重新探寻围绕着这首诗歌的一切,有如译者——袁可嘉。
2024-09-08
-
领悟一封中年信
《晚安》钟二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晚安》是我用三个夜晚临睡前读完的。
2024-09-08
-
“90后”诗歌写作的“青年性”
《青春比樱花更美》李少君、陈作涛/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 《青春比樱花更美》是武汉大学举办的“樱花诗赛”获奖诗人作品选集,诗集总共收录了28位诗人的作品,除了生于1986年的李啸洋年龄稍长,另有25位诗人是“90后”,分别是90年的马骥文、砂丁,91年的丁鹏、莱明、刘阳鹤、左手,92年的罗曼、述川、徐晓,93年的程川、苏仁聪、曹僧,94年的陈翔、张勇敢,95年的童作焉、赵琳,97年的李阿龙、周幼安、陈航、姜巫,98年的陈陈相因,99年的付炜、刘雨晴,以及具体年份不详的“90后”廖承佳、王子瓜;而89年的王家铭,2000年的吕周杭,也基本可归为“90后”诗人群体中。
2024-09-08
-
抵达和记录本身就是意义
在旅行写作中,除了专职作家,记者也是重要的一个群体,如英国的简·莫里斯,再如近年来中国的刘子超。
2024-09-07
-
钱幸《二十一日酉时》:时间的积淀与发酵
钱幸的《二十一日酉时》上演了一出关于时间的大戏。
2024-09-06
-
《云落》:构建中国县城的《清明上河图》
在写了五十多篇中短篇小说之后,作家张楚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温吞的话痨,自省自己“可能到了写长篇的年岁”。
2024-09-06
-
《大地无言》:一曲写给大地的凡人之歌
龙年伊始,谭学亮的散文集《大地无言》就面世了。
2024-09-06
-
《夹湖谣》:不可复刻的原乡
作家们喜欢写过往,尤其擅长从自我经历与生活背景中获得灵感来源,例如沈从文《湘行散记》中原始神秘的湘西边镇;萧红《呼兰河传》中寒冷荒凉的呼兰小城;陈忠实《白鹿原》中古老厚重的黄土高坡。
2024-09-05
-
当代乡土小说研究之审美意识的建构
乡土小说伴随现代文学的发生而出现,学界对它的研究已结出许多硕果,如何选择恰当的视野与方法成为今天乡土小说研究的着力之处。
2024-09-05
-
黄丹丹《南有嘉鱼》:“亲密关系”及其伦理的书写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急遽变化、充满不确定的年代,人类的“亲密关系”也莫能例外。
2024-09-05
-
文学情怀与人生感悟的诗性叙述
“70后”作家朱家雄在其新近出版的散文随笔集《穿过北大校园的漫长青春》中,不仅再现了作者求学时北大的校风、学风与精神氛围,也将沧桑厚重的北大历史娓娓道来,以文学的方式为读者认识和理解北大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2024-09-05
-
器物发现、故事诗学与情感结构——徐风《包浆》的紫砂叙事读解
内容提要 徐风的长篇小说《包浆》,是关于陶都紫砂叙事的新作。
2024-09-05
-
矛盾地思考矛盾——陈永和长篇《归去来兮》读札
在长篇小说叙事传统中,死亡是高频的叙事要素,作为情节戏剧性的拐点或者终结的凭依。
2024-09-05
-
自我,或他者的面孔
摘要:当代“90后”小说家的城市写作总是习惯从自我出发,通过个体经验的确证,以自我指认的方式投射一种社会寓言。
2024-09-05
-
读《史料与阐释》第十辑:一十三年十卷书
《史料与阐释》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成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024-09-05
-
富矿新采
上世纪80年代,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收录了大量文献,记录晚清外交官、学者对国外的观察,其中也不乏外人对中国看法的记录。
2024-09-05
-
《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同怀之情与历史之力
阎晶明的《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以新颖的视角勾勒出一幅独特的“鲁迅像”。
2024-09-05
-
《北京文学》2023年度优秀作品评委评语(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 《俗世奇人新篇》作者:冯骥才 责任编辑:师力斌 侯磊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1期 白烨 作品由娓娓道来一个个小故事,描画了形形色色的俗世奇人的鲜活形象,也写出了他们的鲜明个性以及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