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为纽带 丝路添华章 ——“大美新疆·文学塔城”中外作家“一带一路”文学交流活动侧记
“可爱啊 我的故乡塔尔巴哈台/青山环绕物产丰富/各民族和睦相处 热爱生活……”在《美丽的塔尔巴哈台》悠扬的歌声中,色彩鲜艳的长袍随风舞动,仿佛一朵朵绽开的花,舞者们用各民族的舞蹈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远道而来的中外作家的热情欢迎。这里的街巷阡陌间,常能见到各民族的人们唱着他们的故事和生活,翩翩起舞,让不少第一次前来的作家印象深刻。
“塔尔巴哈台”正是新疆塔城的旧称。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节点,有着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文化景观。多民族和谐共生,多元文化交融互鉴,这片文学创作的沃土孕育了沙湾文学等诸多文学现象。在为期5天,由中国作协外联部指导,新疆文联、新疆作协和塔城地委、行署主办的“大美新疆·文学塔城”中外作家“一带一路”文学交流活动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的近40位作家及学者齐聚这里,共话文学。
美丽塔城:“这里的一切如此美好”
7月29日下午,塔城骄阳如火。在热情的民族舞蹈与中外作家的翘首以盼中,“丝绸之路”新疆·塔城文学馆正式揭牌,本次文学交流活动由此启幕。吉狄马加、何建明、刘亮程等塔城文学馆驻馆作家获颁“塔城市荣誉市民”称号,兹比格涅夫·兹比科夫斯基、巴格兰·玛梅尔巴耶娃等14位海外作家获颁“‘丝绸之路’新疆·塔城文学馆文化使者”称号。
“我们的人民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已来过塔城三次的何建明对塔城有深切的文学情感,他把走遍塔城的深度采访写成了《石榴花开》,至今已推出英文版、阿拉伯文版等6个版本。他相信,塔城文学馆的开馆将吸引更多中外作家关注这片土地,让文学像石榴一样在塔城开花结果。
中国作协外联部一级巡视员李锦琦在致辞中谈到,自2021年中国作协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文学联盟以来,已有来自44个国家的文学组织和个人会员加入,为增进中外作家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搭建了广阔平台。期待各国作家能把关于新疆的真实故事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回去,让更多海外读者看到开放的中国、文学的新疆,以文学的力量拉近各国人民的心灵。
新疆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邓选斌在致辞中表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塔城文学馆的建成开馆,标志着在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文化润疆工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又迈出了坚实而富有开创性的一步。期待中外作家能够以不同的语言,写下同样动人的中国篇章、塔城篇章。
塔城地委书记支现伟表示,各国作家朋友的到来,让塔城这片土地的故事有了穿越山海的温度。“请作家朋友们走进街巷村落,倾听塔城故事,碰撞思想火花,感受多元文化,以文学之名,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让不同的文明在此对话、交融,共奏丝路新乐章。”
“终于圆了踏足新疆的多年梦想!”欧洲华文笔会会长、《欧华文学选刊》杂志社社长方丽娜从“音乐之都”维也纳来到“千泉之城”塔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作为海外作家代表发言时说,这里有着自然与生命的坚韧,洋溢着古老而磅礴的力量,孕育出的文字与文学让她深切感受到新疆独有的精神内涵,“这里的一切如此美好,我们应该把中国故事带给世界”。
心意相通:“我想记录这里更多的故事”
波兰华沙作家协会主席兹比格涅夫·兹比科夫斯基创作有21部散文集,曾将何建明等不少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成波兰文。在塔城文学馆何建明作品展厅里,他激动地与第一次见面的何建明握手合影。一路上,他笑着分享新疆美丽的风景、热情的人民带给他的惊喜,“尤其令我感动的是,这里的人们真的非常支持文学事业,我回去后也想多写写有关塔城、有关新疆的故事”。
“文化是相通的,彼此互有借鉴,这些画作就是证明。”意大利绘本作家乔瓦尼·里加诺久久驻足在塔城油画馆的一幅幅油画前,关于塔城日常生活和风景地貌的画作让他难忘。几天行走下来,常能看到他不时用画笔、用文字记录下眼前新疆人民的热情身影,“我要把这里的日常好好记录下来,这是迷人的中国故事”。离开塔城前夕,他将这本画集作为礼物送给了塔城文学馆。
长期从事影视与文学工作的德国作家沈怡萌坦言在这次活动中有两次落泪的激动时刻。第一次是在塔城的巴克图口岸,塔城的平静祥和让曾在别国边境遭受动乱威胁的她很受震动,“眼泪不自觉就涌了上来”。另一次则是在额敏县榆柳巷。听完助人为乐的回族“马大姐”马新华分享的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后,她为其中人类共通的大爱而感动落泪。她说:“我们需要构建的文学丝路,要以故事为纽带,让中外历史对话。”
“缤纷绚丽、兼容并蓄、壮丽辽阔、和谐美好”,是马来西亚青年作家、翻译家李冰玲反复提到的关键词。第一次来到新疆的她,体验了塔塔尔族蛋糕制作、锡伯族传统刺绣,欣赏了不同民族的中国朋友在手风琴伴奏下一起载歌载舞;在额敏野果林,还第一次体会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意境……“我看到了更大的中国,这丰富了我创作的视野,我想记录这里更多的故事。”
在野果林,不期而至的雨落在蒙古包上,作家们促膝而坐,畅聊起文学。蒙古国作家、蒙中友好协会理事会理事巴·照乐巴亚尔端起奶茶,即兴唱起一首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传统歌曲,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深情的旋律久久回荡在雨中,引起在场许多作家的情感共鸣。他谈到,古代的丝绸之路与如今的“一带一路”,不仅都是世界贸易往来、文化交融的和平纽带,更是理解之路,“历史视理解之路为互利共赢之门,愿我们都能创作出丰富世界文化宝库、体现人类共同利益的作品”。
“我找到了儿时的记忆!”美国中文作家协会创会理事秋尘曾在新疆生活过近十年的光景,看着额敏记忆馆里那些熟悉的老物件,她激动地边拍照边说。这几天的活动让她真正走进了不同民族安居乐业的新时代生活中,她很喜欢“石榴”这个意象,“希望多民族团结美好的幸福生活能够通过文学书写走出塔城,走到世界读者的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美好中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形式,在撷取哈萨克族谚语、格言、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精华的基础上,配上曲调进行演唱。在辽阔的草原上,两位表演艺术家欢乐地弹唱着,这一幕给俄罗斯诗人、翻译家李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国家也有很多草原,我曾写过一些关于草原的诗歌。这里的草原让我印象深刻,我想回去后还会写下更多的诗。”
文学丝路:“写出真正能抵达人心的作品”
7月31日下午,远方的风送来阵阵此起彼伏的掌声,“一带一路”文学交流座谈会上,中外作家以“文学与‘一带一路’”为主题展开热烈交流。座谈会由塔城地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冰主持。
“日本人对丝绸之路的迷恋,远超大家的想象。”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日中商报》主编弓也直谈到丝绸之路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近现代以来,日本人创作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文学、影视作品。他认为,不同国家的文学艺术相互交融、互通有无,乃是文艺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也是“一带一路”文学之路存在的重要意义,“重走丝绸之路,可以温故知新,看见丝路上新的风景,实现沿线国家文学、文化的和融共生”。
英国作家、翻译家、出版人倪雪婷常与欧美媒体、出版社合作推广中国文化。她认为,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文学是重要的途径,而中外作家交流则能激发更多创新。第一次来新疆的她深入塔城街道巷陌的寻常百姓家中,对塔城、对新疆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想写出我的印象和感想,告诉大家我眼中的新疆百姓和故事,我希望未来还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
哈萨克斯坦作家、剧作家艾利舍尔·拉哈特在这里亲眼见证了各民族和谐共融的生活图景,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比比皆是。在他看来,文学也是这样的大家庭,中外经典作家作品都是文学这位母亲孕育的儿女。他表示,广大作家要颂扬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与尊严价值,“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更栖居于精神家园”。
“我们在这里目睹的一切都独一无二。”蒙古国记者协会秘书长道·朝伦巴特尔感叹道。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如今仍回荡在今天的“一带一路”上,这条贸易之路、文化之路、交往之路始终坚韧地存在着。沿着古老丝路探索的作家们,要怀着让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共同和平发展的真诚愿望进行创作,“写出真正能抵达人心的作品”。
“丝绸之路上的文学是人类历史中文化交响的璀璨篇章,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为当今世界提供精神滋养的无价瑰宝。”哈萨克斯坦出版人巴格兰·玛梅尔巴耶娃谈到,中外文学在这条道路上交汇互鉴、彼此丰富,促进了语言发展、知识与思想的传播。如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彼此保持密切联系与交流,必将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大美新疆·文学塔城”中外作家“一带一路”文学交流活动在一声声“再见”与“珍重”中落下帷幕,但塔城的生活、新疆的故事,早已烙印在结下深厚友谊的各位作家心中。他们将在不远的将来,用不同语言继续向世界讲述感动彼此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