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四月,书、人、识
编者的话
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与读书有关的话题自然不止三十年。本月选载的《三本书的收藏记忆》是石舒清阅读史的一次小梳理,无论是从二爷家“盗”来《鲁迅小说选集》,藏有不下十个版本《古文观止》,还是先送再买的《忠王李秀成自述》,都成为他日后写作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书。除了阅读本身,与书有关的“周边”也是体现读书人趣味的对象。陈子善《一种很有趣味的嗜好》是为《爱书趣味:叶灵凤收藏的藏书票》一书所作的序言,叶灵凤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书话家、藏书家,他的《藏书票之话》和《现代日本藏书票》两文已成了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艺史上评述藏书票的重要文献,其自己设计的“凤凰”藏书票亦为经典之作。
读书过程中的“文人交往”,是文史频道长期关注的重点。本月选载中,周惠斌《“太太的客厅”与文人往事》写下林徽因家的客厅点滴,费慰梅的友谊,沈从文的信,冰心的“醋”,都在客厅——这个友人们的精神家园与知识人的文化空间里循环上演。这篇文章也是我们为纪念林徽因逝世七十年转载的系列文章之一。如诗文大家柳宗元所说,“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人生一世,家人之外,师友最亲。《故人生死各千秋——〈师友记〉自序》一文配有丰富的图片,莫砺锋也将在新书《师友记》里向大家娓娓道来师长和同道的故事。孙郁只见过史铁生一面,却受惠良多。史铁生身上的幻像与迷津足予后来人无尽的启迪。《苦路人影》一文里,孙郁说“读他的书,知道时时自省,比盲从于俗谛更为重要”,“有时候会感到,苦路人影,可能与我们内心更近。”汪家明的《张洁来信》是为张洁逝世三周年而作,拉开了时间距离的追忆,往往更见情谊。汪家明回顾了因出版等事宜与张洁的数次通信,在他眼里,张洁是“慈祥,不矜持”的,她的“眼光远远的,似在当下,又似不在”。一个洒脱的、“真”的人,理当如此。黄子平《子东兄二三事》是篇妙文,从许子东开车写起,再以开车结尾。文末,黄子平写道,那年大雪弥天,许子东与他们道别,至今还记得黄子平当时的一句话,貌似很有哲理:“慢点开呵,前面也下雪。”
本月选载中,还有两篇研究佳作,需要单独提及。“持刀笔者被刀笔,是绍兴师爷早已算定的最后一种死法。”一口一茶一苦心,一雨一室一素裟,亦真亦假。沈卫威在《档案里的周作人与汪精卫》文中对周作人关于附逆的文学谎言进行揭露,以切实史料将“落水”后的周作人的实际收入和行为大白天下,是可信可靠的史识文章。齐晓红《“现实的葛藤”——以 20 世纪 30 年代“莎士比亚化”的译介为中心》重申“莎士比亚化”和“现实主义”在中国革命与现代性道路上的文学意涵,并分析其政治、哲学与实践性,富有启发。作者指出,现实主义的关键是要参与现实、再造现实,要将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和现实生活本身去连接。
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烽火岁月中的血与火,凝聚了辉煌而悲壮的文艺篇章,我们将持续关注抗战文艺相关话题。本月选取有唐小兵《为民族呐喊的抗战强音》、叶宋曼瑛《抗战时期的张元济》、杨丽娟《寻回敦煌——抗战期间中国学人拍摄海外敦煌遗珍往事》、方伟《抗大八分校的办学历史》、冼妮娜《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金波《他曾与赵一曼共同战斗》等文章,供读者重温品读。
中国作家网文史频道编辑陈泽宇
2025年4月30日
齐晓红|“现实的葛藤”——以 20 世纪 30 年代“莎士比亚化”的译介为中心
2023年7月起,文史频道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阶段性地温故知新,并在互联网时代有限地保留一点文学记忆与智识。本月还设立固定栏目“频道头条”,将每日更新中重点推介的好文归档,集腋成裘、寸积铢累、聚沙成塔,以便读者查阅。
【温故】往期:
2025年
2024年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