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百年中国钢铁史的史诗性呈现
分享到:
来源:文艺报 | 柳建伟  2017年03月27日07:11

近代以来,钢铁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参数。百余年来,不管东方西方,国人均是把钢铁产量当成国家支柱来看待的。新中国成立那年,中国的粗钢年产量只有区区60万吨,而美国的粗钢年产量竟高达近7000万吨!把钢铁产量搞上去,一直是长达几十年里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斗转星移六十余载,中国的钢铁年产量竟达到了惊人的11亿吨!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钢铁年产量的总和。从60万吨到11亿吨,有力印证了中国的迅速崛起。可以说,今天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其重要根基就是中国近乎天文数字的钢铁年产量。

创造从60万吨到11亿吨这个数字变化奇迹的,自然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国钢铁人和他们的家庭。鞍钢、重钢,还有后来发展起来的攀钢、首钢、宝钢,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响亮名字。这些在中国大地上默默伫立的一座座钢城,在中国几十年发生的沧桑巨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

曹丕在一两千年前就鲜明指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主张文学应该写社会的主体生活。我历来是这种文学主张的忠实粉丝。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钢铁人,为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们的文学家们,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却很少有人把笔伸向中国的钢铁人。当然,和钢铁相近的几乎所有中国工业,已经有20年没被中国的作家们认真地、有力地触碰过、描画过了。近20年来,中国文学的几乎所有国家级的评奖,鲜见有工业题材作品上榜,就是一个佐证。

在评介刘文娅的长篇小说《红火焰黑火焰》的时候,我必须首先指出这部作品在题材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这部用近60万字的巨大篇幅正面描写渝钢80年发展历程的长篇小说,毫无疑问可称作中国文学工业题材创作的重大收获。这部以重钢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对中国百多年的钢铁史成功地做出了史诗性的表达,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未能正面描画钢铁行业这一尴尬的局面。

这部小说以上世纪60年代渝钢引进先进的弧型连续钢机事件,切入渝钢百余年的历史,上溯了渝钢在初创时期的艰辛和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武汉西迁重庆的一段传奇,凸显出了渝钢在共和国幼年时期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浓墨重彩地描画了渝钢自上世纪60年代起,直到近几年为改善重庆人民生活环境两次搬迁、转型升级、凤凰涅槃的雄奇历史。一部小说能够如此全面清晰地写出一个重要行业的百年发展变迁史,这在长篇小说创作中是罕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红火焰黑火焰》作为一部由中国百年钢铁发展史支撑的长篇小说,在艺术上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了史诗的品格。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她是以描画中国四代钢铁人的生活为主要着墨点的。小说主要以四代渝钢人的三个家族为主要人物群展开叙事,以渝钢半个多世纪发生的重大事件在主要人物群身上的投射展开人物的命运,堪称中国钢铁人的百年心灵史。

小说把笔触正面指向了一个钢城的百年历史,涉及人物众多。仅渝钢的领帅人物,就写了渝钢的创始人兼精神领袖陆梦生、渝钢发展壮大时期的领导人史劲、渝钢面对诸多挑战进行转型时期的带头人韩子民、渝钢在二次搬迁后的领导人程钢共四代人。因为这部小说的故事时间比较长,小说中主要三个家族的主要人物,又与广阔的社会发生了广泛的联系,这就使得这部小说的出场人物多达百人。能把四代人、近百个出场人物写得主次有别,错落有致,各有性格的呈现,各有命运的展示,体现出小说作者有深厚的生活积淀、有对社会人生深入的体察和独到的发现、有对长篇小说技法的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小说从开篇到结尾,洋洋洒洒近60万言,钢铁气息浓郁,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几代中国钢铁人虽然相互都有重大区别和分野,但身上都有敢于担当、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一部小说写一个庞大的族群,能让每一个人都呈现这个族群的鲜明特征,体现出作者强大的把控能力和独到的文学天赋。这种综合能力,在女作家中,更是罕见,更显珍贵。

这部小说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人物群像,陆梦生、史劲、祝兰、陆云喜、贺建军、程钢、程铁、贺夏雨等人物,个个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个个有独一无二的人物命运轨迹,有的人物形象已初具典型人物的特征。陆梦生和亲生儿子史劲、义子陆云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命纠缠、情感纠葛,祝兰和贺建军、程钢自出生到年过半百这个漫长时段的分分合合、亲亲疏疏,是小说描画人物的华彩乐章。陆梦生作为中国第一代钢铁人的领军人物,早年怀揣实业救国的理想,中年遭遇国难主持渝钢西迁,晚年作为渝钢的精神旗帜引导渝钢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这些独特经历和遭遇的人生悲欢,使他具备了典型人物的诸多特征。祝兰作为中国第三代钢铁人的代表,成年之前跟着时代大潮随波逐流,后经家庭情感变故后,自我意识苏醒,开始重铸人生的艰难历程,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心灵救赎,这些人生际遇,也使她具备了一定的典型性。

《红火焰黑火焰》是一部可以作多方面评说的丰厚作品,一篇短文是无法涉及她的全部风景的。因为这部作品的罕见性,让我们面对她时就多了些激动,就多了些偏爱。

访谈更多

孙甘露:淬炼文学经典,攀登文艺高峰

“正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孕育了上海的文学历史,孕育了上海的作家,使他们在激烈的变化中包容并蓄,并对时代的要求作出积极回应。”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银钟暗哑

本文是一篇以自然感悟为主题的散文,通过一次山间漫步的细腻记录,展现了银钟花的静美与山野的永恒韵律。

诗歌 | 后来(外四首)

不知道月光和泪光 哪盏先亮

诗歌 | 高梁铺行(外一首)

人站堤岸 仰首看不到这座楼阁,唯有 置身最高层,和它一起放目 才是看见了清晖阁

散文 | 河流一样的故乡

《长江本纪》

散文 | 夏意脩然

这是一组描写乡村夏天的散文诗,也是一组寄居乡村的心灵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