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在广西南宁启动
启动仪式现场
5月2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广西作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在广西南宁启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部主任张洪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滨夙,广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东西,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何立荣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来自9个东盟国家和中国北京、上海、青海、吉林、广东、广西等地的46位作家、诗人、翻译家参加活动。启动仪式由广西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程小华主持。
张洪斌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作协高度重视同东盟各国的文学交流,通过与各国作家组织合作,开展作家互访和作品互译交流,巩固了中国作家与东盟作家的传统友谊。2023年,中国作协在南宁成立中国—东盟文学交流中心,并成功举办首届“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活动,中国与东盟青年作家一路促膝谈心,交流文学创作和翻译经验,结下了深厚友谊。第二届“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继续以“与文学一路同行”为主题,将足迹从广西延伸至广东,希望大家以文学为镜,照见文明互鉴之光,在差异中探寻共鸣,在碰撞中孕育新思;以笔墨为舟,共渡时代故事之海,用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字为时代留下“世界性”的注脚;以青春为约,播种文学友谊之树,珍惜即将展开的每一程山水、每一场对话、每一次凝望,共同书写中国—东盟文学的崭新篇章。
李滨夙表示,近年来,在中国作协指导下,广西充分发挥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依托中国—东盟文学交流中心,联合开展“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实施“中国—东盟文学互译出版工程”,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与东盟文学、世界文学相拥,让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作家心意相连。希望大家以文连心,织密中国—东盟文学交流合作的“百鸟衣”;以文会友,浇灌中国与东盟青年作家的“友谊花”;以文相亲,搭建中国—东盟文明互鉴的“连心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愿大家将此刻凝结的情谊,化作笔尖奔涌的春潮,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镌刻青春的刻度和文学的光华。
东西谈到,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相邻、文化相亲,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密切交往。在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学承载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它不仅是不同文明对话的桥梁,更是增进相互理解、深化友好合作的重要途径。相信这次跨越中国两省区的文学之旅,必将为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必将为各位作家带来丰富的创作素材。希望大家用敏锐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下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创作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广西作协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深化中国与东盟文学交流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推动区域文学合作不断走向深入。
何立荣说,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和“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作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前沿阵地,广西民族大学始终精准聚焦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学校沿海沿边和毗邻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形成了“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希望大家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持续推动文学互译与跨文化写作,以文字记录时代、以故事共鸣情感,让相思湖畔的文字成为连接区域文明的精神纽带。
授旗仪式
启动仪式现场,张洪斌、东西向作家团队授旗,东盟作家代表、新加坡作家林艺君和中国作家代表索耳接旗。
座谈会现场
启动仪式后举行了中国—东盟青年作家交流座谈会。缅甸作协主席吴翁貌,柬埔寨作协主席布隆布拉尼,《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马来西亚《马华文学》执行编辑王晋恒,新加坡作家周德成,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理事蔡友铭,泰国作家贾萨尼·泰颂提,青海省作协副主席索南才让,越南芝文化股份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阮丽芝,广西民族大学东语学院印尼语系外教林建杰,老挝辛赛青年作家俱乐部成员安玛达·托沙赖,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陈崇正先后发言。
吴翁貌谈到,当今世界各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以道德、纪律和爱国情怀培养青年一代。儿童文学和青年文学的创作与繁荣,在当今时代尤为重要。希望各国作家朋友能通过文化交流与文学合作,进一步增进情谊,未来继续相互支持、深化合作,推动举办更多文学交流活动。
布隆布拉尼谈到,此次活动是东盟各国作家促进深厚友谊、增进团结协作的一个良机,相信大家都能从活动中获得新的见解、新的动力和新的友谊,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虽然我们语言不同,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或有相似、或存差异,但我们有一个共同愿景: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繁荣、充满欢乐的世界。我们坚信我们的文字可以一点点改变世界。”
曾攀以黄锦树和黎紫书的创作为例谈到,“新南方写作”所面对的“南方”不仅是某一个地方或地域的表达,也不只代表不同区域乃至跨文化间的连结和融合,其更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南方加以呈现,由此延伸出中国南部自身以及作为多元联结体的东南亚,分享着某种文化认同,也于文本中构建新的修辞伦理。希望大家一同携手,创造“南方以南”杂树生花的文化风景。
“马来西亚华人不止能说,也能写,而且积累了瑰丽纷繁的华语文学作品。”王晋恒介绍了马华文学的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从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到龚万辉、贺淑芳、黎紫书,随着时代演变,马华文学的创作也日渐走向多元,“希望大家理解并关注马华文学,祝福多年以后,仍有人续写这片土地的独特叙事”。
周德成介绍了新华文学的基本概念及创作特点。在他看来,新华文学非常注重创造性,写作者们力图以在地经验和个人感受书写时代、书写自我,这种追求独特声音的努力,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样貌。新华文学不仅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也与马来语、淡米尔语、英语等语言文化碰撞交融,具有丰富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当代菲律宾作家在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等领域持续创作,题材涵盖国家历史、社会变革、个人命运与文化认同。”蔡友铭介绍到,菲律宾文学根植于悠久的马来传统,具有主题多样、形式多样、创作语言多样的特点,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勇敢拥抱变革,是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沃土。
贾萨尼·泰颂提说,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此次活动不仅使作家们能够友好交流、分享文学故事,也是理解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新途径的良好契机。很高兴能看到东盟各国相互合作、共同创新,推动文学力量茁壮成长,希望此次相聚将加强中国和东盟相互间的关系,能在我们想象的边界之外带来更多灵感。
索南才让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白天,我是牧人,用双脚丈量土地;夜晚,我是作者,用文字记录生活。文学于我,早已不是职业,而是一种生存方式,是牧民照看羊群般的本能,是直面内心真实的必需。”他谈到,真正的写作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用文字为那些沉默的生命立传,为时代的精神困境寻找答案,为人类共同的情感搭建桥梁。“愿我们永远敬畏文字的力量,永远与文学同行。”
阮丽芝谈到,越南与广西之间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并在诸多领域有着深厚积淀。将广西文学系统地、多方面地介绍到越南,是一项非常必要且值得做的工作,希望广西、广东与越南在出版、文化、文学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能进一步加强,为两国作家提供更多交流、接触和了解的机会,激发更多创作灵感,也希望更多越南文学作品能被系统地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
林建杰系统追溯了中国文学在印尼的传播历史,从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到近现代的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再到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网络小说,中国文学在印尼的传播与发展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也在不断被更多当地读者熟知。
安玛达·托沙赖介绍了老挝辛赛青年作家俱乐部的相关情况,他说此次活动“让我们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东盟青年作家,同时,也让我们能够共叙友谊,并就文化、写作尤其是就东盟文学发展进行交流,有利于提高我们在写作上的认识”。
陈崇正从自己创作长篇小说《归潮》的心路历程谈起,在他看来,今天的青年作家“既要守护好各自文化的‘根’,也要勇敢拥抱新技术、新观念。我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语言的壁垒终将被打破,文学翻译会变得更加便捷,文学故事终究会突破各种限制,成为感动彼此、震撼心灵的力量”。最好的文学,永远是写给人类共同的情感,那些关于乡愁与远方、坚守与突破的故事,终将跨越语言的边界,在彼此的心灵深处激起回响。
据介绍,在接下来的6天时间里,与会嘉宾将参加经典文学作品朗诵会、青年作家联欢会、名师大讲堂、参访文学馆等系列文学交流活动,还将探访钦州平陆运河工程建设现场,感受“向海图强”的壮阔气象;驻足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触摸“两国双园”模式下的创新脉搏;亲手体验非遗坭兴陶制作;在佛山的岭南庭院中,触摸埋藏在木石砖瓦中的文化密码;在东莞“中国作家第一村”,对话扎根改革开放前沿的文学创作者。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