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科学文化的社会功能

      关于文化的确切含义,学术界理解各异、众说纷纭,各种定义多达340余种。

    2019-05-11

  • 科幻文学:让中国故事成为世界性语言

      从《三体》出版,到刘慈欣、郝景芳相继获得“雨果奖”,再到《流浪地球》刷新票房纪录,中国科幻在近年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和关注,甚至在全球产生影响。

    2019-05-09

  • 王晋康先生的《天火》译介后记

      今年四月十日发行的日本文艺杂志《三田文学》(2019年春季号,据封底记载实际发行于五月一日)收录了王晋康先生的科幻短篇小说《天火》,由本人翻译,立原透耶撰写作者简介。

    2019-05-07

  • 科幻构思与东方魅力 ——读《生命之歌》

      1995年第10期《科幻世界》封面图 1995年第10期《科幻世界》刊载了王晋康的科幻小说代表作之一《生命之歌》。

    2019-05-01

  • 吕哲:一本书读完刘慈欣!

      曾几何时,有人宣称: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提高到了国际水平。

    2019-05-01

  • 于科幻的趣味中体悟宇宙人生

      王晋康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自出道以来已经发表了长、中、短篇作品100余篇,近600万字。

    2019-05-01

  • 科幻出海:中华文明与西方新的对话

      本文根据韩松在论坛的主题发言整理 “科幻出海”主题非常好,从一个新角度来认识科幻。

    2019-04-25

  • 人工智能靠什么走向大众

      随着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自动驾驶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人工智能(AI)与社会、人类生活融合程度正在快速演进。

    2019-04-18

  • 宋明炜:科幻文学的真实性原则与诗学特征

      科幻文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同时期居于主流的写实主义文学关系扑朔迷离。

    2019-04-16

  • 科幻作品对我们到底有什么用

      近日,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中,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教授,从不久前热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谈起,为大家讲述了如何评价科幻作品以及科幻作品对于我们的意义。

    2019-04-12

  • 科技时代的艺术与教育

      新科技赋予了艺术与教育新的模样,无论内涵、外延,还是媒介、方式,新科技的影响无处不在,艺术与科技的交融更加深入,联系更加紧密。

    2019-04-11

  • 看《流浪地球》:中国科幻不再流浪

      大年初二,我和家里除了沉迷于打麻将的亲戚们,一起去看了中国第一部重工业科幻大片《流浪地球》。

    2019-04-08

  • “寓教于乐”应成为科学类节目创新方向

      在当前异彩纷呈的节目市场中,游戏竞技、户外游历和生活体验等娱乐化的主题内容常常占据着荧屏主调。

    2019-04-01

  • 科幻电影迎来新一波行情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两部科幻题材电影同时上映,掀起了舆论关于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话题讨论。

    2019-03-28

  • 流浪的故乡

      很多人在看过了《流浪地球》的电影过后再去读小说,很难相信原著是一部仅有两万字的中短篇作品。

    2019-02-28

  • 中国科幻的历史期待与未来选择

      《流浪地球》带着中国科幻文学与电影产业近20年的历史期待,坚定地踏出了实践的第一步,而同时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却在相同的意义上迅速对这两种经验进行了解构。

    2019-02-27

  • 2018年科幻文学:重新唤起的热情

      中国科幻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只有一两种风格或写法,在题材、创作追求方面,2018年的中国作家作品所呈现出的多元化程度远远超越普通读者的想象。

    2019-02-27

  • 刘慈欣的精神星图 排列未来的多种可能

      由于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电影成功,让刘慈欣在继获雨果奖之后,又一次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人物。

    2019-02-24

  • 清末“科幻”如何拯救地球?

      电影《流浪地球》热映。

    2019-02-22

  • 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

      科学史专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在人文清华讲坛 对科学的误解在中国非常普遍 我先来讲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人对科学常识的种种误解。

    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