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作品对我们到底有什么用
近日,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中,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教授,从不久前热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谈起,为大家讲述了如何评价科幻作品以及科幻作品对于我们的意义。
2019-04-12
-
科技时代的艺术与教育
新科技赋予了艺术与教育新的模样,无论内涵、外延,还是媒介、方式,新科技的影响无处不在,艺术与科技的交融更加深入,联系更加紧密。
2019-04-11
-
看《流浪地球》:中国科幻不再流浪
大年初二,我和家里除了沉迷于打麻将的亲戚们,一起去看了中国第一部重工业科幻大片《流浪地球》。
2019-04-08
-
“寓教于乐”应成为科学类节目创新方向
在当前异彩纷呈的节目市场中,游戏竞技、户外游历和生活体验等娱乐化的主题内容常常占据着荧屏主调。
2019-04-01
-
科幻电影迎来新一波行情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两部科幻题材电影同时上映,掀起了舆论关于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话题讨论。
2019-03-28
-
流浪的故乡
很多人在看过了《流浪地球》的电影过后再去读小说,很难相信原著是一部仅有两万字的中短篇作品。
2019-02-28
-
中国科幻的历史期待与未来选择
《流浪地球》带着中国科幻文学与电影产业近20年的历史期待,坚定地踏出了实践的第一步,而同时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却在相同的意义上迅速对这两种经验进行了解构。
2019-02-27
-
2018年科幻文学:重新唤起的热情
中国科幻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只有一两种风格或写法,在题材、创作追求方面,2018年的中国作家作品所呈现出的多元化程度远远超越普通读者的想象。
2019-02-27
-
刘慈欣的精神星图 排列未来的多种可能
由于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电影成功,让刘慈欣在继获雨果奖之后,又一次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人物。
2019-02-24
-
清末“科幻”如何拯救地球?
电影《流浪地球》热映。
2019-02-22
-
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
科学史专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在人文清华讲坛 对科学的误解在中国非常普遍 我先来讲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人对科学常识的种种误解。
2019-02-22
-
超脑蜂群式的犯罪预言
科技迅猛发展,AI智能最终是否会打败人类? 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人类未来将走向何方? 纳米技术、脑科技、航空航天……各种新技术疯狂涌现,由量变到质变,人类是否很快到达一个临界点,迎来质的飞跃或毁灭性灾难? 四届星云奖得主郑军多镜头、全视角、带你走近不可预知的未来。
2019-02-20
-
科幻电影如何兼顾技术实验与文化认同
刘慈欣自陈,《流浪地球》的核心完全是美学的,他正是试图书写“推动世界在宇宙中流浪这样一个意象”,才逐步推演出诸多科技想象。
2019-02-20
-
詹玲: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21世纪初以来,随着现实主义文学重归文坛主流,当代文学重构宏大叙事的冲动和愿望逐渐涌现,主流文坛集中出现了一批带有强烈“史诗化”追求的长篇创作。
2019-02-19
-
中国科幻文学不止《流浪地球》
今年的春节档电影,热点不断。
2019-02-19
-
《从地球到月球》成跨时代经典 激发人类仰望星空
春节档期上映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掀起一股太空热潮,原本生僻难懂的“刚体洛希极限”“引力弹弓”等科学概念引起了大众的兴趣及广泛讨论,很多科学界人士笑称“此片堪称最好的天文科普”。
2019-02-15
-
换个文学角度, 谈“刘慈欣”的多种“打开”方式
今年春节的文化大事件,是属于“中国科幻元年”这个标识的。
2019-02-15
-
“一星大战”伤害网络艺评生态
对一部影视剧的热议评说,本来在网络上各自抒情畅怀打星评级是常事。
2019-02-15
-
是什么撑起了《流浪地球》30亿票房
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昨天迈过了30亿元票房的门槛。
2019-02-15
-
用工匠精神打造《流浪地球》
截至2月14日上午,《流浪地球》上映10天的累计票房已经突破29亿元,并且后市依然强劲。
2019-02-15
更多
温新阶:在生活的湖底采撷珍珠
“故乡,不是一个僵死的概念,她是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土地。因为有了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创造,才让这片土地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沉沦。”
更多

重读《风云初记》:孙犁与“革命现代性”
晋察冀抗战是孙犁的文学“起点”与“原点”,是他的“回心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