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中的科普问题
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科学小说”这一名称,并赋予了科学小说“以科学思想影响中国学术、政治及哲学文化”等方面的使命。
2018-05-08
-
作为历史、现实和方法的科幻文学
中国文学现场,科幻文学以其眼界、思维、爆发力而备受关注,为展现其面貌,我们邀请青年评论家杨庆祥,主编“青·科幻”丛书,收录极具活力的青年科幻作家代表作,一人一册。
2018-05-02
-
钱学森吐槽《星球大战》
中国的科幻文学,曾走过一段很长的弯路。
2018-04-28
-
韩松:虚妄中的碰撞与挣扎
阅读韩松的困难之处,在于他所挑战的对象,不仅是当下的日常经验、环境,以及潜伏在这之后的现代逻辑与宏大叙事,而且他将整个启蒙文学传统都纳入在内。
2018-04-25
-
《湮灭》是否终结了“科幻三连败”
如果没有《湮灭》, Netflix的“科幻三连击”恐怕就要变成“科幻三连败”了。
2018-04-20
-
“头号玩家”的醒世寓言:警惕“数据寡头”
这段时间,《头号玩家》意外成为一部爆款电影。
2018-04-20
-
虽有遗憾,但《湮灭》就此拓宽了科幻片的维度
《湮灭》改编自范德米尔《遗落的南境1:湮灭》,该系列以多种元素结合的瑰丽想象而荣获2014年星云奖。
2018-04-19
-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及其传播:创造一个世界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从曾经非常小众的科幻圈子里生长出来,在2015年成为第一部获得英语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长篇小说类)的非英语小说,2016年成为英语世界里前所未有的翻译自中文的畅销书,甚至引起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关注。
2018-04-18
-
人工智能所开启的这条进化之路将比自然进化快千百倍
《机器之门》 用卓越的想象力描述了一种可能性,在合上这本书后我们都祈祷这样的未来不要变成现实,但它的景象也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2018-04-17
-
一颗怪味豆:科幻小说的返祖现象
科幻小说是创造想象世界的文学体裁,如同现实主义文学留下了形象鲜明的人物画廊一样,科幻小说则创造了形态各异的想象世界。
2018-04-13
-
罗雅琳:新颖的刘慈欣文学:科幻与第三世界经验
内容提要 相对于纯文学,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显示出高度的新颖性,这得益于他对第三世界经验和50-70年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创造性容纳,并因此挑战了启蒙主义观念的普遍性霸权。
2018-04-12
-
刘大先:赛博格的怕与爱
一 得益于新媒体的传播效应,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成为近年来公共舆论的热点话题,甚至形成了一种狂想式的症候。
2018-04-10
-
《头号玩家》配得上这铺天盖地的赞誉吗?
不论是夏天叼着冰棍看《回到未来》录像带的80后,还是在《守望先锋》里呼朋唤友的新千年玩家,在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里,都能找到相应的乐趣。
2018-04-07
-
豆瓣9.2神作!科幻大片《头号玩家》口碑爆棚
3月30日,《头号玩家》在中美影院同步开画。
2018-04-02
-
科幻巨著为何虎头蛇尾
《海伯利安》系列四部曲 丹·西蒙斯 文汇出版社 美国著名跨界作家丹·西蒙斯的科幻名著《海伯利安》系列四部曲,实际上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系列。
2018-03-23
-
刘慈欣:缺失的宇宙——浅论上世纪50和80年代中国科幻的一个特点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科幻历史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清末民初阶段的研究上,而后面的两个阶段,即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也是中国科幻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这两个阶段科幻文学的研究相对较少。
2018-03-22
-
马传思的《奇迹之夏》:少儿科幻的价值选择应往何处去?
马传思:少儿科幻作家,代表作品《奇迹之夏》《你眼中的星光》《冰冻星球》《海盗船长女儿的夏天》等。
2018-03-15
-
《奇迹之夏》:看少儿科幻的终极价值选择
马传思的少儿科幻小说连续四年入选“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2017年度的《奇迹之夏》更一举夺得头魁,被评为钻石鲸作品。
2018-03-12
-
《子世界》:虚拟现实世界中的“超文本”叙事
王十月的《子世界》是一篇带有硬科幻色彩的作品。
2018-02-23
-
奈飞科幻剧《副本》有太多错误的模仿?
Netflix科幻剧《副本》融合了《银翼杀手》和《黑客帝国》的科幻风格,然而这种模仿有人称赞有人批评。
201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