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
在文学史写作日趋精细化、类别化的今天,重新梳理科幻小说的百年史就显得尤为迫切。
2019-01-26
-
科幻电影是科普的高维艺术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
2019-01-26
-
科幻视野中的城市书写
科幻小说探讨的,就是在一个相差数十个数量级的尺度范围内,城市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在这样不同尺度的城市里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互动,然后对于未来我们会有什么样新的问题和新的解答。
2019-01-16
-
罗辑的决断:《三体》的存在主义意蕴及其文化启示
选择赋予一个人的本质一种庄严,一种永久不会完全忘却的寂静的尊荣。
2019-01-14
-
这套科幻有点儿“怪”
看过韩松科幻小说的人,大多都经历了一场奇异的体验。
2019-01-14
-
王泉根:让科幻拥抱最广大的生命世界
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暨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科协科普部和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2018年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暨少儿科幻系列图书研讨会等活动,非常及时,非常必要。
2019-01-11
-
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先看超级英雄电影自救指南
《蜘蛛侠:平行宇宙》《海王》和《大黄蜂》都围绕着“成长”这个古老的主题。
2019-01-09
-
付如初:东方科幻的可能和未来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它会终止” 这是卡夫卡说的,还是直抵本质。
2019-01-07
-
《雷沙革村的读墨人》:科幻文学的“重点所在”
2018年距玛丽·雪莱发表《弗兰肯斯坦》开现代科幻先河恰好200年,而随着在21世纪头20年即将在众声喧哗中缓缓逝去,那些大胆猜测今日世界的伟大科幻小说中的惊世骇俗想象纷纷落空。
2019-01-04
-
科幻是用非写实和现实主义两种方式描绘未来的作品
从玛丽·雪莱、儒勒·凡尔纳和H. G.威尔斯的时代开始,科幻作品不仅帮助定义和塑造了文学的进程,而且已经超越虚构文学的领域,影响了我们对文化、科学和科技的看法。
2019-01-03
-
阿西莫夫对2019年的世界做的预言,哪些对了哪些错了
1983年底,《多伦多星报》邀请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对2019年的世界做出预言。
2019-01-01
-
韩松:新科幻 出东方
今年,两部由刘慈欣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即将上映,此外,更多的科幻电影也在筹拍和制作当中。
2019-01-01
-
吴岩:科幻现实主义和科幻未来主义将长期并存
200年前,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
2018-12-25
-
中国视域下的科幻地形图
《给孩子的科幻》有一个颇为冷酷的开篇。
2018-12-21
-
“后人类时代”还是“前人类时代”?
自从“阿尔法狗”战胜围棋世界冠军以来,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就越来越热,有人提出,我们是不是进入了一个“后人类时代”。
2018-12-21
-
逐梦的中国科幻
科幻与未来结伴同行,与“梦”如影随形。
2018-12-17
-
王瑞瑞:论科幻文学的宇宙伦理
摘要:因认知与间离相结合、关切未来且指向当下的文类特征,科幻文学成为我们进入后人类时代思考宇宙伦理的绝佳方式。
2018-12-14
-
人文科学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时代?
1 对人文科学的意义的怀疑和对人文科学的命运的担忧由来已久。
2018-12-12
-
阿瑟·克拉克 《天堂的喷泉》: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科学?
《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虽然电影舒缓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小说的行文也有些晦涩难懂,但不可否认的是,许许多多的人从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启发和灵感,打开了看待世界的新方式,甚至在它的激励下,走上创作的道路。
2018-12-06
-
科幻文学:拓展人的本质力量
作为中国作协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小说选刊》的副主编,还是要对科幻文学说一声抱歉,因为我在中国作协11年了,感觉科幻文学和中国作协的联系不多,好像中国作协也不太关注科幻文学,中国科协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多一点。
2018-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