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河边缘》:在边缘照亮宇宙
《银河边缘》,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杨枫等编,39.00元 这是一个期刊业整体衰落的时代,却也是科幻杂志繁荣的时代。
2018-10-29
-
《雀之灵》:向鸟儿致敬
《雀之灵》作者韩开春既是我的文友,也是我的领导,对他的作品,我自然并不陌生。
2018-10-26
-
《亿万年的孤独:地外文明探寻史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很少有人想到,这些繁星其实都来自过去,每颗星星与地球都有着光年的距离,璀璨星空,是不同星星在不同时期的拼图,而我们却总是认为这些繁星是在同一时刻、甚至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2018-10-22
-
从《时间不存在》探索科幻中的时间切片
“不存在”科幻选集系列第一集——《时间不存在》由未来事务管理局主编、作家出版社出版。
2018-10-22
-
尼尔·斯蒂芬森《雪崩》:地下朋克科幻的传承与发扬
Snow Crash 的简体中文版叫《雪崩》,而台版则取名《溃雪》。
2018-10-15
-
科幻打开儿童想象的翅膀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集“刘慈欣少儿科幻系列”图书近日由科学普及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8-09-29
-
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命题出现了
如何才能寻找到反向的动力,在自然的技术化与技术的自然化、人的技术化与技术的人化之外找到并且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2018-09-12
-
永恒的经典——评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丛书
笔者从小喜欢读科普书,30余年间读过的书不下几百本。
2018-08-29
-
黑人女作家凭什么连拿三座雨果奖杯
美国时间8月19日,2018年雨果奖颁奖典礼落下帷幕。
2018-08-22
-
韩松《亡灵》兼及“医院三部曲”:科幻文学的“哲学境界”
韩松在评论菲利普·迪克的科幻作品时说,“他的文字黑暗、混乱、恐惧、战栗、怪诞、荒谬、疯狂、压抑……常常很难读,也很难理解,更难翻译。
2018-08-13
-
成为牧羊人,还是沦为羊?
对人工智能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的不确定性的思考,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人和技术的关系问题——在技术发展中,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地位,以及人的地位应起到什么样的决定作用。
2018-08-10
-
《弗兰肯斯坦》问世二百年:“鬼故事”是如何成为经典的
2018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迎来初版两百周年。
2018-08-08
-
生而为人,何去何从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写道:“在将近40亿年的时间里,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演化都是依循着自然选择的法则。
2018-08-07
-
晚清外交官笔下的机器人
晚清外交官从中国来到工业革命后的西方,最令他们感兴趣的是声光化电,从轮船、火车到自行车,从电灯、电话到录音机,令他们眼界大开,在他们的日记中,这方面的记载触目皆是。
2018-08-06
-
作为“逆向艺术”的虚拟现实
艺术家总是在界面上进行操作。
2018-07-28
-
轻科幻的现实感
作家晓航的长篇小说新作《游戏是不能忘记的》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8-07-25
-
使国民了解科幻,使科幻走近国民
颜实,王卫英主编。
2018-07-19
-
刘兴诗创作历程及其科技观的嬗变(下)
科技观及其他:走向生态主义 刘兴诗的创作从20世纪60年代理想主义的科普故事,到新时期重科学但难免有政治偏见的考古学科幻,再到后新时期从旧有文化价值观和科幻小说形式的双重束缚中解绑,探索多元化的科幻创作方法,走了一条不断变化发展的道路。
2018-07-18
-
刘兴诗创作历程及其科技观的嬗变(上)
刘兴诗,1931年5月8日生于武汉,除了作为地质学、史前考古学、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成果丰硕,还创作了大量的童话、科幻小说、科学诗、传奇小说、剧本、知识小品等,堪称著作等身。
2018-07-17
-
《国王与抒情诗》:科幻,链接现实和虚拟的桥梁
关于科幻与现实的关系,科幻作家夏笳引用过科幻大师A.C.克拉克一句话,他说:“我写科幻小说,因为科幻是唯一关心现实的文学。
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