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大众文艺,为中国叙事提供湾区方案 写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举办之际
金秋九月,文潮涌动。
一年来,“新大众文艺”实践在南粤遍地开花。“人民大众是文艺的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涌现了一大批基层写作者,“清洁女工作家”“烧烤诗人”“外卖员作家”……无数普通人的创作汇入文学之林,成就了新时代广东的文艺新生态。
东莞流水线上年轻的面孔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和文学创作的重镇,广东依托深厚的人文积淀、庞大的创作群体、活跃的文化生态与持续的体制创新,率先探索并实践了新大众文艺的多元可能。
尤其是最近一年来,在广东省作协的积极组织、引领和大力扶持下,广东的新大众文艺结出累累硕果,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大众文艺”发展路径,为当代中国文艺实践提供了鲜活的“广东样本”。
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注入新的动力
植根于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传统,广东文学拥有现实主义的鲜明特征。近现代以来,从黄谷柳《虾球传》、欧阳山《三家巷》,到陈残云《香飘四季》、章以武《雅马哈鱼档》、张欣《深喉》、梁凤莲《羊城烟雨》、王十月《国家订单》,一代代作家始终关注脚下这片热土,以强烈的现实关怀,记录人们在得风气之先的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蜕变。
上世纪70年代末,得益于改革开放,广东经济大发展,出现“打工大潮”。与之相呼应,“打工文学”于此萌芽壮大,成为近50年中国文学引人瞩目的现象。林坚、郑小琼、王十月、柳冬妩等作家,以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记录打工者的生存现实与精神历程,粗粝的真实呈现出撼人的现实力量和强烈的时代印记。
近年来,“素人写作”成为广东新大众文艺的新收获。2025年,“烧烤诗人”温雄珍的《在炭火上安居》与“清洁女工作家”王瑛的《擦亮高楼》分别成功入选中国作协2025年度“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2025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让新大众文艺的“广东样本”进入全国视野。
“‘素人写作’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的时代产物,堪称新时代文学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认为,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江门、惠州等地兴起“素人写作”热潮,是“新大众文艺”的广东实践的先进典型。
她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加入文学创作的队伍,他们贴近生活、反映现实、情感真挚的创作取向,笔下所反映普通人的奋斗与尊严、城市的喧嚣与温度,展现出“生活和人民远比文学更宽广”的现实主义艺术品格。
独创、丰富、多态的新大众文艺,正继往开来,以其民间叙事话语与广泛传播力,为广东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注入新的动力。
丰富的生活与潜藏的艺术天赋相遇、相融
岭南文化基因与新大众文艺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平等民主的平民精神,滋养出新大众文艺的蓬勃生机;不骛虚声、务求实效的性格,令其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总是走在变革的前沿;既传统又开放的包容胸襟,更使这片土地成为中西交汇的热土。
改革开放后,广东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充裕的就业机会和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与多元移民群体,构成了“素人写作”最广泛的创作基础。除了专业作家之外,越来越多来自工厂、街道、写字楼等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加入文艺创作队伍,以亲身经历为题材,书写城市生存的真实经验,也记录平凡生活中闪烁的诗意与热忱。
“这些新大众文艺创作者是有艺术禀赋的人,是生活选择了他们。他们在不同的身份里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字的敏感,并且坚定持续地写作,这是他们最闪光的部分。”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表示,当丰富的生活和潜藏的艺术天赋相遇、相融的时候,就能产生好的文学。
当下,广东的人文积淀、经济实力正在转化为新大众文艺创作的活力,推动普通劳动者从“沉默的大多数”成为精神创造的主体。在这一进程中,广东不仅是新大众文艺的沃土,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型文化的试验田。
新大众文艺扶持体系的广东实践
近年来,广东省作家协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将文学界的群众力量组织起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百姓故事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探索构建从“书写人民”到“人民书写”的文学闭环,推动“新大众文艺”创作的广东文学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果。
文学期刊“联手”合推,打造发表推广矩阵。广东率先打破文学期刊壁垒,不拘一格挖掘、扶持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学新秀。广东省作协主办的《作品》杂志自2017年起先后开设“记录·时代镜像”“素人写作”栏目,倡导“让沉默的生活被看见”的创作态度,持续推出了一批精品佳作。来自广东省内外的大批素人作者从《作品》出发,成长为作家,屡获大奖。
2025年以来,《特区文学》开设“新大众文艺”栏目,《花城》杂志也辟出专门版面,发表一批素人作者的优秀作品。花城出版社更与6位素人作者签约,拟出版“新大众文艺丛书”,形成刊、社、媒联合推动的良性生态。
地市创新实践,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文艺样板。广东省作协统筹全省文学资源,布局各区域创建创作基地和实践点。制定实施主席团成员对口联系基层作协工作制度,对素人作者“传帮带”,指导修改、润色、提升作品,帮助相关作者实现从“我手写我心”到“妙手著文章”的转变。同时,指导全省各地发挥资源优势,持续推动形成“全民写作”风尚,积极培育新兴文学业态。
文学赋能城乡振兴发展,写好“文化兴城”大文章。“东莞写作群”以“中国作家第一村”为阵地,凝聚起一个专业作家与素人写作者组成的文学写作群体,用丰厚的文学业绩擦亮了东莞这个工业城市的文化形象。江门力促网络文学轻资产转化为文旅融合硬实力,吸引省内外大量知名网络作家签约成为驻站作家,吸引各类“无界创客”团队选择塘口创业,侨都江门因为文学“火爆”全网。
向欣表示,广东省作协将在全省范围抓好以“素人写作”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创作,做到英雄不问出处,不拘一格降人才,促使创作、创造、创新之泉迸发涌流,激发文学内生动力,释放文学广谱能量,持续参与推动兴起“全民写作”热潮,努力使之超越单一的文学现象自身,成为文学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机部分,成为新时代民族文化新的标志形态之一。
正在做工间操的车间工人 张村城 摄
大湾区语境下的新文艺格局
广东大地上蓬勃生长的新大众文艺,其意义并不止于对个别素人作家的发掘与肯定,它标志着以中华文化、岭南文化为基因、纽带的大湾区文学,呈现出“先行一步”的先锋特质——它立足于中国当代经验叙事,也展现出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融合与创新表达。
这既体现在科幻文学、动漫游戏对未来的大胆想象中,也体现在网络文学、舞台艺术等对传统文化的当代重构里。广东作家陈楸帆与李开复合著小说《AI未来进行式》,以超前想象构思全球化的未来AI图景;广东电影《雄狮少年》以国家级非遗醒狮为内核,用现代动画技术赋予传统民俗新的热血表达……一大批青年作家、创作者崭露头角,他们以新的语言和媒介感知时代,成为新大众文艺创作中充满朝气的生力军。
在这一进程中,广东省作协同样起到桥梁与平台的作用:倡导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以文学为纽带,深度融合三地文化资源;持续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广泛邀请珠三角、长三角与港澳地区作家共聚交流,推动思想碰撞与创作融合;
同时,系统组织广东作家作品的译介与国际推广,有效促进大湾区文学“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文化对话。这不仅显著提升了广东文学的全球能见度,更以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为中国叙事的世界表达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大湾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