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所编《中国文学史》析疑一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所编本”)评论了枚乘的两篇上书,即《文选》卷三十九所载的《上书谏吴王》和《上书重谏吴王》(以下简称“重谏吴王”),曾被视为典范性的作品。
2024-04-29
-
中国神话的文学世界
神话的基本属性与价值 神话是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不可复制、不可替代,成为认知各民族早期历史和文化起源的凭据。
2024-04-29
-
施爱东:帝王将相的龙袍争夺战
追溯龙纹的使用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早期的龙纹并不是帝王一家独享的章纹,但还是局限在最高级别的官员当中;自公侯或一品官员以下,则从来没有被允许使用。
2024-04-28
-
好学乐教与孔颜真乐
孔颜之乐是宋明以来历代儒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具有罕见的连续性特征。
2024-04-28
-
俞樾与曲园
咸丰七年(1857),三十六岁的俞樾被御史曹登庸弹劾所出考卷“割裂经义”,皇帝震怒,革去他的河南学政之职,永不叙用,俞樾的仕途就此终结。
2024-04-28
-
纸上清辉明似月 人间至味美如诗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诗国,不是因为我们人人都写诗,而是我们有一个崇尚读诗、崇尚诗教的民族传统。
2024-04-26
-
唐诗三杜 光耀千古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这是流行于唐前期长安坊间的一段名言,意为居住于城南的韦氏和杜氏家族影响力之大,距离天也不过一尺五寸。
2024-04-25
-
白居易的宦游人生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此时唐王朝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地方上藩镇割据,朝廷中宦官专权,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日益加重。
2024-04-25
-
惟有读书声最佳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2024-04-23
-
古籍出版的现代性再造
清末民国时期,穿越“历史三峡”的现代化转型摧毁了传统书籍出版赖以存续的文化制度与社会结构等原生土壤。
2024-04-23
-
《论语》的欧美早期传播史
从16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引发了欧美本土文人对中国的浓厚兴趣。
2024-04-23
-
孙颙:王国维,时代留下的惊叹号
原标题:重读《人间词话》 一本书,能反复阅读,总能够读出新意,除了文本的了不起,也说明阅读者的进步,阅读者在岁月的打磨下,又成熟了一些。
2024-04-22
-
御史与花椒:唐代官称别名及其价值
一 职官制度作为史学基础,一代代研究者在这个细分领域耕耘出了累累硕果,推动了大众对宏观历史认识的深化。
2024-04-22
-
“嵊”与“剡”:两个字里的江南
“嵊”,山乘势而来,人乘山而走;“剡”,一条清溪沿山脚曲折,穿境而过。
2024-04-19
-
王羲之的真情真性真言
《世说新语》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2024-04-19
-
是欤非欤 且说说看
钱锺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提到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2024-04-18
-
《论衡》:一本写了三十年的“异书”
王充,字仲任,浙江绍兴人,东汉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其代表作《论衡》持续写了30年才创作完成,后来更是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著作。
2024-04-18
-
韬奋与适之的一面之缘
胡适,1925年35岁 生日存照 邹韬奋致胡适信札 1927年11月10日 邹韬奋(1895—1944,原名邹恩润)这个名字,知名度是很高的。
2024-04-18
-
时序里的南朝恋歌
南朝清商小乐府轻便好读,大多五言四句,《乐府诗集》里收了五百来篇,整个读下来也花不了多久,其中主体集中在吴声和西曲两块。
2024-04-17
-
“清客”乎,“创客”也
古之文人多沉湎卷帙学富五车,却疏远劳作四体不勤,故而,那些凭籍艺文专长替士大夫效力的文人,史谓“清客”。
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