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日报》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史上的一位巨擘,其文学创作、历史研究及社会活动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5-05-28
-
谢冕:燕园食馆考记
燕园是泛指,目下所谓燕园者,实指司徒雷登创建的燕京大学旧园。
2025-05-28
-
榆荫硕且密,披襟待薰风
2024年1月24日,史学大家戴逸先生离开了我们。
2025-05-27
-
沈从文小说中的月
现代小说家中不乏写“月”高手,沈从文堪称翘楚。
2025-05-27
-
梅贻琦:清华传统精神的守护者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曾用这句话来表达他对清华的感情。
2025-05-27
-
疲于奔命——老北京的人力车夫
在前门楼子底下趴活儿的人力车夫。
2025-05-27
-
独有慧心分品格 不随俗眼看文章——纪念张守仁先生逝世一周年
张守仁老师去世后,我家座机再没响过。
2025-05-27
-
谁是方铭同志?
方铭同志(1917—2003)(图片来自公众号“北师大赵勇”) 方铭是谁,或者谁是方铭同志?如果问问现在的北师大人,估计十有八九会一脸茫然。
2025-05-26
-
美哉,三十多年前的中英文藏书票集
藏书票艺术迄今已延绵了五六百年。
2025-05-26
-
“为中国写下最光辉的抗战史迹”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与国民党的正面抗战相配合,取得了突出战绩。
2025-05-26
-
汪曾祺的真性情
汪曾祺为江苏高邮人,与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是同乡。
2025-05-26
-
书写“女劳模之德”——对读《杜晚香》与《我们夫妇之间》
一、《杜晚香》释读中的“余数” 丁玲晚年的“复出之作”《杜晚香》,在近年来成为学术界不断热议的文本。
2025-05-23
-
近代中国商业航空的兴起——基于“竺可桢日记”的考察
从1938年竺可桢乘坐欧亚航空公司的航班算起,近30年内,他搭坐了数十次飞机,涵括了美、德、英、苏等国当时的主流机型,也可算那个时代的“空中飞人”。
2025-05-23
-
回忆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初期的展览
“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年展览”纪念封 1989年11月,文学馆馆长杨犁(左四)、文学馆研究室主任吴福辉(右二)、上海市作协外联部主任徐钤(右三)及巡展组成员在上海美术馆“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年展览”开幕式上 文学展览与文物保护,看似领域不同,实则都是守护文化瑰宝的重要环节。
2025-05-23
-
记一次研讨孙犁作品座谈会
1994年4月18日拍摄于天津学湖里孙犁先生寓所。
2025-05-22
-
徐中玉介绍《中国新文学大系》
1935年5月26日,天津《益世报·益世小品》第10期刊出署名徐中玉的《介绍〈中国新文学大系〉》,先照录如下: 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肇始于五四时代,十余年来,无日不在变化发展之中。
2025-05-22
-
勺海遗韵 燕园风雅
文人雅集 在今天北京大学燕园校区的校园内,曾经有一座著名的文人私家园林,这就是明代著名书画家米万钟的勺园。
2025-05-22
-
复旦春秋,悠悠百廿——复旦校史三题
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
2025-05-22
-
刘庆邦:在日坛和中山公园看露天电影
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一家从河南的一座煤矿迁来北京。
2025-05-21
-
陈思和:张承志印象
刘文华兄执编《书屋》,来信约我写一篇张承志的评述文章。
2025-0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