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里下河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思想与文学
对于文学,我一直有个最基本的判断,那就是不管文学的形式如何变化,也不管其表现的主体是谁,是民族国家,还是普通个体,最终都是思想的深度决定了文学的高度。
2018-01-10
-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一种典范
一 综观各种关于“闽派批评”的文章,可以发现学者们在谈论“闽派批评”的时候,往往也会和“闽派文论”混合着用。
2018-01-08
-
王家新: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7 (5),完整标题为: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在日本东京驹泽大学“中国新诗的‘诗意’生成机制”研讨会上的发言 内容提要: 从中国古典诗到现代新诗, 对“诗意”的把握和呈现, 是一部不断扩大、加深、修正和刷新的历史。
2018-01-03
-
强化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
文学研究大致分为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大疆域,它们各有侧重又互为关联。
2018-01-03
-
文学批评的平常心
当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的时候,其实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被消解了。
2018-01-03
-
长篇小说的歧路
当前长篇小说面临的首要歧路是越写越小家子气。
2018-01-03
-
我们为什么没有伟大的战争小说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找不到一部伟大的战争小说! 阅读中国小说史,会发现我们有的是对暴力文化的简单张扬,而缺乏对暴力的深度思考。
2018-01-03
-
怎样讲过去的事情给你听
日本侵略者,曾是新中国文艺中再清晰不过的民族公敌形象。
2017-12-29
-
抵制“三俗”也是一种历史责任
“目前迫在眉睫的,是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打造系列化的艺术精品,并在文学阅读上倡导经典阅读,在文艺观赏上倡导高雅欣赏,以此来传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来体现我们时代的文艺标高。
2017-12-27
-
想象自我的方式——评《德国汉学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2006年,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对中国当代文学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和质疑。
2017-12-27
-
对于严歌苓,编剧思维是基石也是束缚
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海报 ● 从某种程度上说,严歌苓的小说创作都是从“核心事件”开始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好莱坞编剧思维。
2017-12-26
-
谢有顺:批评是有思想的艺术
文学批评面对的往往是具体的、还未有定论的作品和问题,这些是文学进程中的基本肌理,也是一切理论探讨的立足点。
2017-12-26
-
阿城: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
时间:2016年9月28日 地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001 专门说当代作家,后来我才知道这很犯忌。
2017-12-25
-
刘艳:文学代际研究的尴尬处境
图为“70后”作家代表付秀莹(左)、石一枫(右)。
2017-12-25
-
如何面对先锋文学的历史遗产
重新反思先锋文学,并积极建立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或许并不意味着对先锋文学历史遗产的全盘否定。
2017-12-22
-
我们为什么要读短篇小说
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爱伦·坡最早发问:什么才算短篇小说? 此问题似乎超简单,可越思考,便越觉得难以回答:如果短篇小说不过是长篇小说缩减版,那么,它最多只能算是“二流艺术”,我们还有必要读它吗? 短篇小说体例短小,很难展开一个完整的故事。
2017-12-19
-
陈仲义:重提现代诗接受的“标准”问题——多元分歧与厘清接受“误区”
一、接受的各自“倚重” 新诗固然在整体上已然成为一种独立门类,但一涉及到具体文本,接受评价就变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是其最真实的写照。
2017-12-19
-
谢有顺:中国当代文学的有与无
一 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灵魂受苦的时代。
2017-12-18
-
王晴飞:“业余”的批评及牙与胃的功能
所谓“业余”的批评,指的是在作文学批评时时刻保持一种业余心态。
2017-12-11
-
王布新评《那儿》: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和存在困境
摘 要:曹征路的《那儿》已被当下学界确认为是新左翼文学兴起的重要实践,其主题被归为底层社会的见证批判和革命精神的重访继承两大方面。
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