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入理想的神髓,文学才有希望
“理想”是文学之魂,是不同类型文学的“公约数”。
-
叙事与知识的边界——关于学者写作与职业写作
1950年代初期,当纳博科夫着手创作《洛丽塔》时,他的好友兼文学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寄给他一本法语版的《性心理学研究》第六卷(此书系英国性心理学大师哈维洛克·艾利斯所著),书中附有一篇俄罗斯男子的“性忏悔录”:该名男子家境优渥,曾在国外留学,自从12岁有了性启蒙之后便沉迷其中,以至于荒废了学业。
2019-07-22
-
反抗一种写作惯性
一 不少人开始重提现实主义的口号,这对救治一种远离生活现场的苍白写作是有益的,但我觉得同时也要警惕一种误区,以为存在一种标准的现实主义,等着作家们去认领。
-
新时代:说诗歌的”原创力"和集体共识
随着以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智能手机App应用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以及“诗歌大道”、 “地铁诗歌”“诗歌墙”“诗剧场”等一些公共场所诗歌视觉传播的快速兴盛,如今,由诗歌作者、诗歌编辑、文学期刊、文学出版、文学传播、文化策展等构成的诗歌生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衍生出以“说诗歌”为原创力的诗歌生态圈。
-
王辉城:写作在别处
传媒技术的革新,总会对写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十九世纪欧洲报业繁盛推动了连载小说的发展。
-
在城市诗的天空中莫缺了“远方”
追逐真正的城市诗,不知多少人为此呕心沥血。
-
五四运动与中国人的精神成长
一部五四运动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成长史。
-
刘康:世界的中国,还是世界与中国?
近年来我与许多中国学者合作, 展开一系列“中国问题”的研究, 从2018年开始至今, 写了若干中文论文, 泰半涉及文艺理论。
-
新世纪文学批评:从史料学转向谈起
前记 这是一篇缠绵多年、酝酿不定的文章,先是会议发言PPT,是大约五年前在易彬教授主持的长沙学术会议上发言,会上还得到了洪子诚教授的直接指教,感谢之至。
-
王兆胜:游记散文的困境与出路
游记散文古已有之,《洛阳伽蓝记》和徐霞客游记可为代表。
-
诗歌批评和诗歌创作应互相砥砺,推动精品力作诞生
张桃洲(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构筑诗歌批评和创作的“写作共同体” 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前所未有的丰富性。
-
刘大先:“边地”作为方法与问题
新世纪以来, 原先处于文学话语“中心”和“集散地”之外的“边地”涌现出不容忽视的文学力量。
-
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有学者认为生活美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的中国美学,从对西方超功利美学的引进开始、到美学大讨论中对人的实践的讨论、再到生活美学的兴起,这一美学史的发展表明美学在不断向具体的、活着的、小写的人落实和生成。
-
吴娱玉:比较视域中的中国文论之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理论的涌入给中国学界带来了新思想、新话语、新理论, 同时也带来了新困境、新难题和新挑战。
-
段崇轩:重建文学的“虚构”诗学
一、“非虚构”思潮的得与失 文学是“虚构”的,犹如地球是圆的、人是高等动物一样,似乎是一条不证自明、无须深究的“真理”。
-
长篇小说的文体生成与当代长篇小说主流美学
小说,无疑是相对于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而言的一种叙述性文体。
-
朱中原:寻找批评文体之美
1 如果要做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我想,最不应当包括的大概就是当代了。
-
恐惧与文学的诞生
1 我想石器时代的时候,每到夜晚,我们的祖先都会围坐在火堆旁,狼会在黑夜里嚎叫,好像随时会从周围的草丛里蹦出来。
2019-07-14
-
怎样学写古诗词之空间
空间排布也是诗词的基本结构之一。
2019-07-14
-
新的欲望,新的征服:关于中国大学创意写作的自问自答
标题出自张怡微“澎湃新闻·问吧”回答读者“什么是创意写作的‘创意’?”,张怡微说:“‘创意’也与艺术家如何发现和处理人的欲望有关,在叙事艺术里照亮人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  创意写作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