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写诗,该“赞”还是“怼”
编者按: 当冰冷机械的机器人与情感丰沛的诗歌碰撞,产生的不仅是“薇薇”“小冰”这样的机器诗人,还有更多关于机器写诗的思考。
2019-05-18
-
“小说课”的兴起与文学生活的变迁
时至今日,知识领域的分化日趋精细,有关概念的界定却愈发艰难。
2019-05-15
-
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
2019-05-15
-
苦难的书写如何才能不失重?
多年来,诗歌正在边缘化,读诗的人群在锐减,诗歌的发声形式,好像已经退出了公众生活的视野。
-
刘大先:虚构的危机与革命
虚构在最近十年的文学中遭到了最大的危机,直接的质疑当然是由“非虚构”的倡立引发的,但后者并非虚构的敌人,事实上它甚至在命名上都存在犹疑,并且倚恃“虚构”的概念,只是采取了否定性的指称——这倒正证明了“虚构”乃是文学的底色,它起初的标靶针对的是渐呈僵化形态的“报告文学”话语。
-
生活、现实与文学的理想性
写出尘世的热闹与荒凉、生命的凋零与繁华,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平庸的生活里写出情感的深度,是文学的本质力量。
-
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是最令人神往的诗歌鼎盛时代。
2019-05-08
-
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2019-05-08
-
转型,或正名正义——“80后”文学创作与批评局限
主持人语 在批评话语广泛关注较“80后”更为年轻一代的作家作品时,我们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使用“80后”这一代际批评装置去集中探讨已趋成熟的青年作家创作? 一方面,随着青年作家写作时间的延展,他们以愈发饱满的文本形态捕捉同代人的复杂生活和切己的精神难题,并且形成了一种以对当下和历史的整体性的思考拓宽青春叙事的观照——这一时刻和变化,我们可以称之为“80后”作家的集体转型。
-
五四文学:在论争中确立现代思想广阔平台
五四文学的发展是在一系列新旧、东西、古今论争中展开的,因此,要理解五四文学,首先就需要理解这些思想论争对于文学的特殊价值。
2019-05-06
-
科幻作品中的世界建构
想象不可想象的世界,并以文字的形式再现它,让万千读者相信它理解它,这是科幻小说的使命,也是科幻小说中世界建构的艺术价值所在。
2019-05-01
-
余亮:时代转型与劳动美学
1949年建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以工农联盟为基础,重视创造发扬以工农为主体的文化事业,鼓励工人写作、鼓励知识分子书写工业生活便是其中重要一环。
2019-05-01
-
高昌:啊,新诗!
“五四”运动前后,新诗应运而生。
2019-05-01
-
谢有顺:“诗教”的当下意义
之前参加“诗润南国·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接触了很多小学生诗人,看他们现场作诗、发言,都有良好的诗歌教养,令我十分惊奇。
2019-04-30
-
李运抟:中国现代作家质疑城市的四个甄别
城市对人类文明的形成至关重要。
2019-04-30
-
小说家需要什么素质
面对纷繁的尘世,小说家必须是俗人。
2019-04-28
-
非虚构与报告文学:互为毒药还是良药?
技术革新和资本魅惑所带来的非虚构新媒体写作真实性问题值得警惕,但在另一层面上,大众非虚构写作平台确实促发了全民非虚构写作的热潮,这是非虚构写作在国内兴起后最值得珍视的一个维度。
2019-04-27
-
非虚构:它拯救了多少现实感和真实性?
非虚构写作对于被报告文学所弄丢的文学真实性,对于被虚构文学所弄丢的现实感,是一种拯救。
2019-04-27
-
从“机械复制”到“机械原创”:人工智能引发文化生产革命
“互联网+”正在极速转向“人工智能+”时代。
2019-04-25
-
解志熙:小说之大说
昨天晚上西渡来电话说,今天的座谈会缺一个老师,希望我能补缺。
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