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程:《鲸骸》创作谈
结构——是《鲸骸》这篇小说的主角。
2024-02-27
-
欧阳江河:笔记八则
1.我们这代诗人,在写法、读法、活法上,相互之间有诸多差异和区别。
2024-02-26
-
《归潮》创作谈:必有人重写潮汕
最近恰逢春节,很多外地的朋友问我,你们潮汕人从小都会跳英歌舞吗?随后发来英歌舞的视频和照片。
2024-02-25
-
见证中国文学繁花照眼
1999年5月,北京永安路106号。
2024-02-25
-
李浩然:如果你感觉到了疼
我惧怕书写现实,对生活深处的疼痛会本能回避,性格也孤僻,只想独处,乐趣所在是徜徉在自己想象的海洋里。
2024-02-22
-
陈崇正:如何不成为时间的囚徒
小说离不开对生活的凝视。
2024-02-22
-
梁宝星:机器人们耸耸肩
2022年,我决定写一系列完全没有“人”的小说,我找到了一个新的叙事主体——机器人。
2024-02-22
-
生活给我非写不可的冲动
2023年,已经年届八旬的我,常常被老同学老朋友“批评”:“你还写啥子?这把年纪了,该休息了!”的确,如果从1963年12月7日,在《解放军报》发表第一首诗《雪山下的篝火》算起,我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已经60多年了。
2024-02-22
-
关仁山:关于乡土文学创作的思考
一 第一个问题:如何认知新时代乡土社会? 我一直坚守乡土题材创作,从短篇小说《苦雪》到中篇小说《大雪无乡》《九月还乡》,到长篇小说三部曲《天高地厚》《麦河》和《日头》,到抒写新时代的长篇小说《金谷银山》和列入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三卷本长篇小说《白洋淀上》。
2024-02-21
-
哈尔滨,相信你的底气和前程
去年11月初,千里之外的哈尔滨下了第一场雪。
2024-02-21
-
何立伟:好吧,讲讲他们的故事
我疏于涂写,懒,没了少年气,激情业已耗散,偶尔写点小文字,不是显示存在,而是不让笔头生锈。
2024-02-20
-
宥予:进入人物与空间的关系
这篇小说里的人物生活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
2024-02-20
-
梁宝星:机器人们耸耸肩
2022年,我决定写一系列完全没有“人”的小说,我找到了一个新的叙事主体——机器人。
2024-02-20
-
闵芝萍:关于使用左眼
三年之后,我重新以个人写作者的身份面对生活。
2024-02-20
-
禹茜茜:石榴花语诉说文学青春
长篇小说 《石榴花开》 禹茜茜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写长篇小说,是作家的梦想。
2024-02-20
-
以自然为镜——我的自然文学阅读与写作
我的童年是在赣中南山区度过的,十四岁进城读书以前没有离开过乡村;中专毕业分配在离出生地不远的乡镇机关,基层工作、生活十五年——我依然和自然山水保持着紧密联系。
2024-02-19
-
文学方生方长 乡土常写常新
因所处时代环境有别,即使都属于乡土书写,不同代际的作家所写的作品自有不同。
2024-02-19
-
汤成难:夜深人静,一条狗给了我踏实与温暖
我小时候因为结巴,几乎没有玩伴,唯一和我形影不离的是一群狗。
2024-02-18
-
久久:写遥远的事,让更多人看见
2023年初,陈冲在微信上发来两张民国报纸的照片,是一篇写她外曾祖父史蛰夫先生的短文。
2024-02-18
-
刘亮程:在语言的地老天荒中
《本巴》是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
2024-02-18
更多
专访许子东:写文学史就是在写今天
“电视呢,最开始的时候是客串玩玩的,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它也可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其实,从鲁迅那一代开始,中国读书人总是一面坚持社会操守,一面进行社会批判。”
更多

《四世同堂》手稿背后的故事
“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更多
散文 | 檐下听蛙
本文以老宅古井为载体,通过夏夜听蛙的诗意场景,借井蛙鸣唱引发对认知局限的哲学思考。作者由井中蛙鸣的空灵悠远,联想到《庄子·秋水》中“井蛙不可语海“的寓言,指出井蛙的认知囿
诗歌 | 暮色回响(组诗)
假设将来的事作为回忆,以此为起点。在现实中找寻一些经历,和情感寄托的影子
散文 | 安如山·润若水
这是一篇地域文化散文,以淳安水魂与临安山骨为核心意象,融地理、历史、人文于笔端,借刚柔相济的山水特质,诠释“安”之深层内涵,以比喻、象征手法彰显地域精神与共生哲理。
散文 | 光斑里的告别
摘要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家中先后迎来的两只猫咪:一只在寒冬雪夜闯入的奶牛猫,从怯生生的试探到成为家人温暖的陪伴,却在春天悄然离去;另一只盛夏到来的小黄猫,以活泼驱散沉
小说 | 将军说
它展现了真相在权力面前的极端脆弱性,以及追寻真相者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与宿命般的悲剧结局。同时,小说警示了权力对人性的异化之深,以及罪恶如何能通过精心设计的谎言及其维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