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皱中寻褶觅温情的生存诗学 ——读李燕燕《两个阿姨的下午茶》有感
近年李燕燕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频仍,她“闷声发稿”,先后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当代》《山西文学》《广西文学》等期刊读到她写的《天使PK魔鬼》《山城不可见的故事》《无声之辩》《食味人间成百年》《师范生》《困在时光中的救赎》《长大的他们》等作品,品味人间烟火,体察时代巨变,感悟世间真情,她写的是她深刻体悟过的生活与熟悉的人和事,深入挖掘并讲述一个个百姓烟火故事,是受文学杂志青睐的一个非虚构写作者。关注她的作品和写作,让我对非虚构文学有了渐渐明晰的认知和兴致,其文本具有社会学价值与文学质感,魅力独特得很,以为她是开创了非虚构写作的新范式。
《两个阿姨的下午茶》,两个什么样的阿姨?喝了什么样的下午茶?茶香吗?心情怎么样?……燕燕新发表于《长江文艺》新作的题目吸引着我迫不急待去阅读。
以真实生活为背景,善于捕捉细节,情感细腻真挚,,渗透个人经验与感受,注重现场感,蕴含温暖善意, 这是李燕燕非虚构作品的风格。
此文本写两个钟点工阿姨杨阿姨和陈阿姨在成都的生活,展现了钟点工群体的生存图景与精神世界,详述她们计划并波波折折而终得实现的下午茶经历,表现面对工作压力、家庭责任以及与他人“社会坐标”差异的坚韧乐观,依然在奔波忙碌中找寻片刻温暖的宁静和诗意生存的快乐。
此外,作者通过自身体验钟点工工作的经历,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群体的理解和共情。李燕燕此举令我读来怦然心动,似乎明了她为何可以写得出这般汁浓情长鲜活有力的文字来。
“如何呈现给读者”是作家的本领,李燕燕尽可能地在呈现生活的多维多面。
在成都西郊的繁华街角两位钟点工阿姨的下午茶之约如同都市交响曲中一个微弱的切分音。大红塑料桶里的清洁剂与擦窗布,在敞亮的商业广场与逼仄的老旧小区之间划出一道生存的褶皱。
李燕燕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笔触,将城市服务者的生活现场转化为具有社会学深度的文学标本,在擦窗布与咖啡杯的碰撞声中,我们得以窥见现代生活中那些被折叠的人生痕迹。两位阿姨:杨阿姨,原国企下岗职工,从事家政行业二十余年,从月嫂转为钟点工。她勤恳敬业,以“月入过万”成为家庭经济支柱,面对雇主家庭矛盾时展现出包容与智慧。陈阿姨,城郊农民,因“北改”进城后靠钟点工维持生计。她饱尝城乡文化冲突,曾因雇主失窃案蒙受冤屈,保持着农村人的质朴与韧性。
两位阿姨多次计划体验商业街的“下午茶”却屡遭波折:雇主临时取消安排、家庭琐事牵绊、甚至卷入失窃案风波。终在六月雨天,她们顶着湿热坐在咖啡店外的花台边,分享一壶蜂蜜柚子茶,用36元买来半小时的闲适时光。全文通过细腻的日常叙事,将拖把杆上的玻璃挂坠、擦窗时滴落的汗珠、菜市场的烟火气等细节串联,构建出充满张力的都市寓言。
“下午茶”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象,是精妙的叙事装置。在我看来,“下午茶”是一个喘息仪式。“人类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现代人行走在钢筋水泥之间谁无疲累呢,况此两位普通甚普通的钟点工阿姨乎?谁不希望拥有一个下午茶时间以喘息缓释。表面是物质是消费,深层是精神是渴求是心灵小憩的仪式,作者行文巧妙有蕴味很好地运用了“下午茶”的多重意义。
作者打破了俯视视角,行文更融合多重多维视角叙事。以平视视角与亲历者叙事,既讲述两位阿姨工作生活场景且以“套娃”手法将两位阿姨讲述雇主生活家庭内景和以两位阿姨“听说”“交谈”讲自己家里和他人生存生活景象。如大窗户嵌套小窗户,一层层使读者感受现场、看到近景,也眺望到远景,生活展现在脑海里其意味深长。而作者以“我”的亲身体验,如参与钟点工劳动、邀请钟点工吃饭等,又打破了旁观者壁垒,形成“作者——钟点工——读者”的共情三角,例如文中描写擦窗时“半跪着用拧干的湿毛巾擦拭高级木质地板的陈阿姨——她表情宁静,有汗水顺着鬓角的发尖滴落到地板上”具象化的劳动场景实现情感穿透。且在第六部分引入创作视角的反思,又将叙事升华为社会学观察,形成“故事——评论”的复调结构。 如此构思铺排层层叠重重行,读来余韵悠长耐寻味。
作者慧心深度编织符号化意象,如关于塑料桶的隐喻,阿姨的“大红桶”其意象既是下岗工人家庭停水记忆的见证,又是钟点工职业身份的标识,更是城市个人身份“社会坐标”差异的象征,与咖啡杯形成文明符号对冲。
作者还使用蒙太奇式场景调度,以时空折叠叙事。以“周二下午”为时间锚点,通过雇主变故、家庭牵绊、失窃风波、天气阻碍等四次约茶未遂的重复结构制造戏剧张力,终在潮湿闷热的六月午后达成约定,形成一波三折终偿所愿的叙事弧光。还有,菜市场与咖啡店的场景对切,前者用“泥鳅在白色方盆蹦跶”“海鲜摊吆喝”展现鲜活市井气,后者以“敲电脑的白领”“扫码点餐”描摹都市疏离感,构成生存空间的双重镜像。
作者在行文中有机融入巴蜀语境方言。“洋盘”、“打商量”、“龙门阵”等方言词汇的运用,构建地域文化肌理,又使得文笔灵动顿生情趣。“老夫人”港剧式称呼“陈姐”与钟点工川音对话,碰撞出来城乡文化交融的幽默感。
此外,文中杨阿姨拒绝雇主多给菜钱时强调“雇主的钱也是钱”,陈阿姨用鲜花生回馈雇主鲜花饼,凸显普通劳动的善良和尊严,也是自主平等意识的彰示。杨阿姨儿子用手表解决看时间难题,陈阿姨办理健康证的专业化意识,消解对钟点工的刻板想象。这些是对通常叙事窠臼的突破。
叙述中还有类似悬疑元素的现实化运用也增强了表达力效。日常生活中的罗生门之失窃事件采用刑侦叙事,从雇主指控、派出所调查到监控反转,层层剥茧中揭示城市人际关系危机。前妻拖走“补偿物”的荒诞结局,折射现代婚姻财产困局,无声中产生雇佣不信任误指控的闹局。还有一“悬疑”例是关于“食品安全”质疑,“老夫人”的“四季豆中毒”指控与网购记录对质,显示钟点工在猜忌文化中的生存困境。
李燕燕倾心创作,讲究手法,其可圈可点处多多,仅赘述于此吧。
《两个阿姨的下午茶》最终指向一种温情的生存诗学。当杨阿姨评价钟点工生活“苦乐并存”时,当陈阿姨在咖啡奶油花中看到“开心的火花”时,作品超越情感与认知的单一维度,展现出平凡者在逼仄现实中构建意义系统的韧性。那些塑料桶里的挂坠碰撞声、环保袋中的鲜鱼腥气、擦窗布上的薄汗,共同编织成一首城市劳动者的无声诗篇。李燕燕的笔触如同杨阿姨的湿抹布,轻轻拭去覆盖在都市幻象上的浮尘,让我们得以窥见褶皱深处的光。
期待李燕燕以她温润润的妙手热心抒写她爱的人间烟火,描摹她捂在心上的黎民苍生,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秦湄毳,女,本名秦海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曾获第二届河南文学期刊奖、冰心散文奖、第八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有作品散见于各刊物,出版多本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