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的水乡与成年的江湖
从人文地理的角度看,长江中下游至少有两种典型的“水乡”。
2025-09-16
-
《要有光》——给自己的糖果
从现代文学中鲁迅发出救救孩子的那声呼喊开始,少年(孩子)一直都是现当代文学中重要的叙事对象。
2025-09-16
-
姜涛:把“新诗”放回它发生的历史之中
1935年夏,在完成《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编选工作之后,朱自清写下的一则“选诗杂记”,常为后来的研究者引述: 我们现在编选第一期的诗,大半由于历史的兴趣:我们要看看我们启蒙期诗人努力的痕迹。
2025-09-16
-
宗仁发:要写出具有“发明性”的小说
说老实话,现在找到一篇小说让你忘记“职业读者”的身份读下去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儿。
2025-09-16
-
徐威:重复叙事与困境言说
2024年的2月,我收到李木一寄来的长篇小说《大明龙州土司》。
2025-09-16
-
郝庆军印象记:洞观世情
郝庆军有三个身份:一是干部,他在文化领域从事文艺管理工作,干过杂志主编、出版社社长,也负责过具体的部门,不仅如此,在进京之前,他在乡镇、县里等多个岗位工作过,是少有的有长期基层经验的干部;二是学者,他辞去记者职务,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读现代文学博士,专心研究鲁迅杂文这种现代文学最硬核的题目,他读博时属于大龄青年,拖家带口,实属不易;三是小说家,工作之余,庆军喜欢写小说,通过文学来写时代、写世情、写人心,充分发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职业见闻的作用。
2025-09-16
-
自叙与自愈——评张君怡《救猫咪》
我记得发小有一只在我怀里待了一刹就跳脱的猫,它大概长得很像《救猫咪》里的凡高,离开在书里的三只猫去世那年。
2025-09-15
-
文学之美与史学之审慎——读成长《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
成长的新作《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选取了三国历史中较为冷门的“后三国”作为叙述主体,从选题上就显得不同凡响。
2025-09-15
-
《龙凤歌》与乡村精神世界
《龙凤歌》作为胡学文的最新作品,展现出了其创作生涯中显著的“变”。
2025-09-15
-
《古画照相馆》:被丹青定格的文明史
《都城纪胜》中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
2025-09-15
-
把历史的经验凝成智慧:怀念许倬云先生
许倬云先生8月4日逝世的消息传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过去十来年从先生学习,受先生教诲的往事历历在目,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2025-09-15
-
光从何处来?——梁鸿《要有光》阅读笔记
梁鸿非虚构新作《要有光》,关注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创伤与重建。
2025-09-14
-
师傅的辉煌——评武歆工业题材小说《师傅》
人们都熟知,古老的铁匠打铁离不开大锤和小锤。
2025-09-14
-
吴思敬:《百年新诗学案》总序
中国新诗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
2025-09-14
-
错位、反讽与荒诞:一个故事的多副面孔
读小说《我们的宠物》,熟悉作家陈昌平的读者可能会联想到他的小说《教授与狗》《大闸蟹》《克里斯蒂娜》等等,上演的都是一出出悲喜剧。
2025-09-14
-
“软科幻”叙事进击现实难题——评张翎《种植记忆》
如果失去记忆,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吗?如果记忆可以“移植”,我们又该怎样接纳过去? 海外华文作家、编剧张翎的最新长篇小说《种植记忆》,聚焦前沿科技和人机接口展开叙事,围绕受伤女孩“种植记忆”后的心理恐惧和所面临的情感冲突,创意叙事与文化探寻有机结合,创伤修复与伦理难题错综交织,不啻于一部探寻生命认知和精神重构的心灵之作和创新之书,触动现代人重新审视互联网时代个体的境遇和困境。
2025-09-14
-
“我不轻易赞美”——谷禾诗集《泥沼之子》读札
人到中年,诗人会越来越成为某种综合体。
2025-09-14
-
语言的寓言与叙事的星丛——论李洱《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的对话诗学
语言的寓言与叙事的星丛 ——论李洱《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的对话诗学 梁尘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界具有深刻哲思穿透力与独特文体意识的作家,李洱的《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不仅是一部文学评论集,更是一场语言的实验与叙事的探险。
2025-09-13
-
漫长的告别——关于赵雨中篇小说《桥头严》
当一个作家开始叙写童年与故乡,那往往是他探索建立自己写作根据地的开端。
2025-09-12
-
爱在语言止步处——读韩东《宠子》
“打喷嚏”本是狗狗情绪激动时的自然生理反应,在韩东的短篇小说《宠子》中,这一细节不仅构成了推动叙事的关键转折,也是一个超越物种界限的“情动”(affect)瞬间。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