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水谣与贮贝器》的哲学底蕴
《江水谣与贮贝器》爱松 著 云南教育出版社 爱松的现代长诗《江水谣与贮贝器》,是由《江水谣》和《贮贝器》两部风格迵异、厚度各不相同的长诗合在一起的。
2025-10-26
-
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评秦北长篇小说《掌心》
《掌心》是一部聚焦中国创业者研制国产芯片的长篇小说,既充满励志色彩,又具备强烈的现实关怀。
2025-10-26
-
藏在“掌门人”故事里的故宫岁月
《故宫掌门人1925—1949》 章宏伟 著 中华书局出版 20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建院百年之庆。
2025-10-25
-
王春林:庸常人生困境的凝视与书写——关于王选短篇小说《落白》
倘若说年轻的80后作家王选近些年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寻常人等人生困境的捕捉与书写,那么,短篇小说《落白》就毫无疑问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2025-10-25
-
《岁时花事》:时光中的花影
沈胜衣的《岁时花事》,宛如一幅细腻精美的画卷,以农历岁时为经,以花草为纬,巧妙编织出一个充满诗意与智慧的自然世界。
2025-10-24
-
用文字丈量长江——读《只有一条长江》
全长约6300千米的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共11个省、区、市,最终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2025-10-24
-
想象力如何贴地飞行——论周于旸的小说创作
小说是想象力的艺术,写作者从生活的困惑出发,凭借想象力的翅膀凌空蹈虚——这种超拔构成了创作的不竭源泉。
2025-10-24
-
地方性书写的崭新尝试——评周宏翔《当燃》
近年来,从“新东北作家群”到“新南方写作”,小说中的地方性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2025-10-24
-
《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用最自然的方式打开“内心的房间”
近年来,个人非虚构写作之风蔚起,构成了“素人写作”竞相表达的舞台。
2025-10-24
-
陈朴《从修剪工到群众演员》:一位素人作家的10年漂泊之书
陕西青年作家陈朴最新出版的非虚构作品《从修剪工到群众演员》,以2004年在果园当修剪工为开篇,到2013年找到稳定工作前当群众演员的尝试为结束,按照时间逻辑串联起自己10年间的打工经历。
2025-10-24
-
李天奇《随海》:在灵动的语言中酿造诗意
《随海》是00后诗人李天奇临近毕业这年出版的诗集,共分为3个专辑,分别是“鹤云游”“天知曲”“海无声”,其中不仅包含山水江河、白云牛羊等自然风物意象,还收录了大量具有独特辨识度和当地特有元素的诗歌,尤以行吟武汉的诗歌居多。
2025-10-24
-
董晓可:在痛与暖的褶皱间打捞微光——评毕海林的中篇小说《白金戒指》
董晓可,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025-10-23
-
爱的诗意哲学:论何向阳的诗歌
摘 要 大爱与善意的品格,是当代著名女诗人何向阳四十多年来诗歌创作追求的主旨内蕴。
2025-10-23
-
侧写、深描与“微写实”——论《亲爱的人们》的叙事艺术
摘要:作为一部乡土小说,《亲爱的人们》主要以侧写历史和深描日常等“微写实”笔法,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文学具有的美学风范。
2025-10-23
-
张学昕:再说短篇小说的“肋骨”
回顾之前我与作家李洱关于短篇小说的对话,仍觉有许多意犹未尽之意。
2025-10-23
-
臧晴:短篇小说的“缺”与“满”
短篇小说的“短”,既是一种文体约束,也是一种美学选择。
2025-10-23
-
透过雨声书写生命的韧性——读中短篇小说集《雨一直下》
万宁的中短篇小说集《雨一直下》共收录12篇作品。
2025-10-22
-
《战友猎影》:生命与技术的对话
蔡宗武短篇小说《战友猎影》,是在南海的礁石与浪沫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生命温热与技术冰冷的深刻对话。
2025-10-22
-
《麦田里的磕头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潘采夫的散文《麦田里的磕头机》,主要突出“麦田”与“磕头机”两个意象,此间缩影着作者对故乡小濮州深切的生活体悟与情感记忆。
2025-10-22
-
《里斯本丸悲歌》:历史的铭刻与人性的洞察
曾有情、张子影联袂创作的长篇小说《里斯本丸悲歌》,与杨怡芬的长篇小说《海上繁花》、电影《东极岛》取材异曲同工。
2025-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