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江苏打造“童声里的中国”活动侧记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近年来,江苏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青少年抓起,做大做强“童声里的中国”这一特色品牌,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在可观可感的少儿艺术活动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
用“童声”穿透理论与现实的隔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直以来,江苏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为己任,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006年,首届“童声里的中国”新童谣征集活动从江苏通州发起,并得到全国响应,活动共收到稿件1.23万份,最终评出100首童谣,出版《童声里的中国·唱响荣辱观新童谣精品集》,2007年12月6日在北京首发。“一子落而满盘活”,历经十年,“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6届。活动以“童谣童诗童歌”为生动形式,从第一届“童声里的中国·唱响荣辱观”开始,中国梦、文明礼仪、爱党爱国等时代主题贯穿始终。先后发动创作20多万件歌谣作品,结集出版十余部精品集。精品成果走进荧屏、走进广播、走进校园、走进网络,广为传播,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童声里的中国》主题曲编入苏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教材,在校园中广为传唱;《中国是条富强船》的歌曲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地表达出来,在学校传唱,走进社区村落,被作为央视宣传片《国魂》的主题曲之一。
用“童声”打造艺术与道德的高地
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以培养孩子的核心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少儿艺术活动为生动载体,以广大未成年人为参与主体,逐步丰富和改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不断用“童声”打造艺术与道德的高地。
成功主办10场童声论坛,音乐家、作家、京剧艺术家等亲临讲座,为童声活动增添生机和活力。精心打造和推广20部精品艺术成果,由童谣童诗童歌逐步向儿童剧、儿童电影、儿童小说等领域拓展,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乐于参加。音乐儿童剧《田梦儿》根据美德少年真实事迹改编,用艺术形式树立身边的美德少年榜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当代少年的“中国梦”;儿童电影《三袋米》以贴近生活的感人故事,给少年儿童以感恩和追梦教育,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优秀推荐影片;儿童系列小说《滑板少年》从三个滑板少年与几个外星人展开,让孩子感受正义、勇气和友善,领悟担当和责任。
2014年,“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在江苏通州隆重建立,品牌培育进入基地运作时期。基地设儿童音乐、儿童文学、儿童影视、少先队四大创研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创作、研究、展演、培训四大功能,实行实体运作。一个立足江苏通州,面向全国,孵文化精品、育德艺新苗、铸艺术丰碑的靓丽童声品牌正渐显雏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的宏大叙事正在江苏大地产生非常效应。
用“童声”引燃小家与大国的激情
“童声里的中国”发源于通州,在江苏成长。但她并不局限于这个“小家”,而是大踏步走向“大国”,唱响了一曲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响曲。
目前, “童声里的中国”已成为全省学校教育的延伸、社区教育的辅助、家庭教育的补充。“童声活动”与学校艺术教育互为补充和提升,形成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通过开展盛大的推广活动分享童声成果,惠及全省孩子。江苏省7000多所中小学校校响应,班班开展,人人参与,促进了少年儿童道德和艺术素质的发展。傲人的成绩是荣誉,更是童声唱响大中国的无限激情和不竭动力。
更多
祝勇、李雷: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
“故宫文物南迁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体国民为了保护文物团结一心,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更多

林贤治:鲁迅与《沉默史》
鲁迅写《无声的中国》,换个说法,其实就是沉默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