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赵树理在北京的足迹
来源:北京晚报 | 崔沁峰  2025年05月21日08:28

在北京芍药居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院内,立有鲁迅、茅盾、巴金等13位文学大师的塑像,其中一座有点特别,是一个赶驴的农民模样,这是“山药蛋派”创始人、人民作家赵树理先生,雕塑展现了其乡土小说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中的场景。

我有幸和先生是沁水同乡。儿时随父母回村,总会路过先生的老家尉迟村,并进亲戚家歇脚,当时就听到有关赵树理的故事,也曾去过先生故居,拜谒过他的坟茔。可以说赵树理、“山药蛋派”在我的家乡是家喻户晓。长大后来到北京求学,从事了文学工作,逐渐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先生的创作和人生履迹。先生心系乡土,始终扎根在太行山上,也曾在北京生活十六年。了解清楚先生的北京足迹,成了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想法。

人民作家的赴京履职体验

1949年4月初,因赵树理所在的《新大众报》全班人马已从河北平山搬至北平,在回乡安顿好家人后,他便紧跟步伐只身进了北平城。

赵树理是以革命胜利者的身份、怀着要在城市文艺大众化上闯出一条路子的宏愿进入北平的。由于他在解放区文艺界早已闻名,进京后,旋即密集应邀出席各类活动,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有: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9月作为文艺界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记者荣安的《中国人民政协代表访问记:人民作家赵树理》一文,人们熟悉的“人民作家”称呼首次公开亮相。

赵树理进京后第一个落脚点,是他的工作单位《新大众报》的办公地点西总布胡同30号(今北京协和医院东门对面),该报后来陆续改组为《大众日报》《工人日报》。所以赵树理进京后,除了继续深耕新闻出版领域,也在工会领域工作,还担任工人出版社首任社长。巧的是,担任总编辑的王春也是一位他的同乡兼挚友。

第一次“文代会”闭幕后,赵树理受邀加入诸多机构,成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全国文协常务委员、中国曲艺改进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戏曲改进会委员、《文艺报》和《小说月刊》编委,与田间共同负责全国文协(中国作家协会前身)创作部,任文化部戏剧改进局曲艺处处长,中央文学研究所(鲁迅文学院前身)教师,开启了他较为繁忙的一段京华履职初体验。

赵树理酷爱民间曲艺,进京不久后,他投身北京文联工作,重点抓曲艺艺术,时常深入前门天桥地区观摩民间艺人。劳动人民文化宫、大众剧场、万盛轩小戏院,都有他的身影,有时是出席首都文艺活动,有时是出席其风靡全国的个人作品改编剧《小二黑结婚》的公演。

1949年10月15日,他在北京前门箭楼上主持了北京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主席,继续延续着他文艺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彼时他搬到了位于霞公府15号(今王府井北京饭店北面)北京文联办公地点的一幢日式小楼上居住,他住二楼,老舍先生住一楼。虽然全家还没有搬到北京,但他的女儿赵广建早先随育英学校从河北进入北平,因此与他共同居住。

转年,赵树理在北京市文委支持下创办《说说唱唱》并担任主编。1950年5月28日北京市文代会召开,老舍当选主席,赵树理与李伯钊、梅兰芳共同当选副主席。当年底,他的母亲、妻子、孩子到北京团聚,房子显得局促,但一家人生活乐观,形成良好家风。1957年赵树理担任《曲艺》杂志首任主编,1958创立中国曲艺家协会并担任主席,成为新中国曲艺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我的家乡沁水已连续多年举办赵树理文化艺术节,在我的提议下,邀请全国曲艺名家和本土爱好者欢聚一堂,是对先生作为曲艺家一面的纪念和传承。

进京初年,作为解放区作家代表、方向性作家、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最佳注脚的赵树理,很快就涌入新中国文学潮头。在经历对城市文学、工人文学探索的挫折后,1951年2月20日,为了延续和开掘自己熟悉的农村题材创作,赵树理进京后首次回乡,前往晋东南地区体验生活。此后在北京、山西间频繁往返奔波,成为其在京生活地理上的主要特征。他很快就重新回归了代表共和国主流叙事的文学航向。

1952年初,赵树理开始担任《人民文学》编委,除短暂中断外,一直任职到他离开北京。1953年春,他调入中国作协担任专业作家,同批熟识的还有周立波、张天翼、冰心、艾青等20多位作家。因全国文协办公楼搬入王府井大街64号,东总布胡同22号成为文协宿舍,赵树理又一次搬家,住进了第三进院子北屋,邻居有严文井、张光年、刘白羽、萧乾等文学名家。

稿费买房的作家

有资料记载,赵树理在京第一次买房,是1953年初在宣武门香炉营,花费11500元。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主要来源于稿费。当时一起买房的还有许多作家,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自购房,以节约公房。事实上,从《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到《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一直是当时出版和译介图书最多的作家之一,最具国际影响力。1955年1月到4月,《人民文学》杂志连载了赵树理长篇小说《三里湾》,这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长篇小说,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发行,多家出版社再版,累计发行近百万册,据说获得数万元稿费,成为当年最热畅销书。

因香炉营离中国作协办公地太远,赵树理申请调整住近一点,1956年搬到煤渣胡同东口南北走向小胡同马家庙2号(今协和医院北门)居住,和剧作家吴祖光、新凤霞夫妇成为邻居。1957年因协和医院扩建,搬到了更北一点的大佛寺西街37号(今中国美术馆附近),其中几间房还无偿分给了中国作协年轻干部居住。1965年初赵树理全家搬离北京,这里成为他在京期间最后,也是居住最长时间的一个居所。

为了感受当年的真实情景,前不久,我先后去了这几处地址,彼此都不远,总体都在东单、王府井附近的胡同里。原貌都已不存在,只有东总布胡同22号(今53号)、王府井大街64号(今王府井大街36号)还可见到当初模样,但仅仅在这阡陌巷弄之间踱步一遭,就已经能感到时光交辉的神奇,仿佛先生数十年前的京华生活画面浮现了。

“老赵”在北京胡同里

能有如此多的细节,得益于近来阅读《赵树理年谱》,以及诸多作家纪念赵树理的述文。与诸多文艺名家的交往成为赵树理在京生活的佳话,人们口中“老赵”的故事,是从作品之外见证赵树理精神品质、为人性情的途径。

汪曾祺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中回忆他常吃“炒和菜盖被窝”,其实就是春饼,在我的家乡叫卷薄馍。严文井《赵树理在北京胡同里》一文说他爱酒,量不大,喜欢独酌,幽默形容花生米、豆腐干、蒜肠加二锅头为“三菜一汤”。老舍夫人胡絜青《老舍和赵树理》中记录赵树理的喝酒方式是华北大车把式的方式,一路走,一路喝,一个酒铺一杯,一仰脖,一饮而尽,不要任何佐酒的菜。通过其他一些资料,我了解到赵树理在京期间依然爱吃家乡的饸饹、卤面,且爱吃白面做的。

在如此多的真挚交往中,感情最深的当推革命挚友、同学、同事、同乡王春,他们1925年在山西省立第四师范相识,1939年在太行区共同办小报《黄河日报》、共同发起通俗化研究会、一起办《新大众报》,一起进京在《工人日报》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王春去世后的几年内,赵树理坚持每月拿出三十元钱补贴其家用。

赵树理在京期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家乡父老。1956年农历九月,他拿出一千元稿费寄给尉迟村支持建设西沟水库。1958年冬,赵树理更是申请回到晋东南,担任阳城沁水合并后的阳城县委副书记,1961年才回京。当然,每当北京有会议和文艺、外事活动号召,他都按要求回京参加,如出席中共八大、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接待外宾,先后到河北、大连、黑龙江、海南、广西、湖南等地看戏、采访,去前苏联、朝鲜等国出访。

他一直活跃在首都文艺舞台,在有些场合,他还不忘唱上一曲上党梆子,助推家乡的地方曲艺走向全国。1962年5月晋东南上党梆子剧团进京演出《三关排宴》,在赵树理的组织陪同下,周恩来总理到场观看,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完全场。

十六年的北京生活,在赵树理先生的一生中占据较大篇幅,究其本质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旧社会走向新中国,从革命者、农民成为首都文艺工作者的转折,个中情状不可不精勾细描。其一生紧贴人民、大地笔耕不辍,贡献出一系列农村题材文学佳作,在风云变幻中始终坚持和人民在一起,至今仍是人民艺术家的生动诠释。探寻赵树理先生北京足迹,或许将成为我们深入研究赵树理创作,挖掘赵树理精神,尤其是体察其作为一个普通人“老赵”自身人格魅力的一个新的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