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沈从文一起的日子
年过八旬的王亚蓉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与沈从文一起工作的时光时,昨日仿佛在眼前:他给我们谈刺绣,说色彩,尤其讲到凤凰,声音越说越轻,右手食指轻轻点着,最后稍加重一点儿语气说一句湘西话“美极了”结束;吃饭的时候他常筷子夹一块排骨,举着时间长了忘记放进嘴里,又放回盘里,起身去拿书,我们忍不住提醒他:您先吃饭!先吃饭吧! 许多年后,王亚蓉已成为中国纺织考古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参与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河北满城汉墓、北京老山汉墓、北京大葆台西汉墓、新疆民丰尼雅遗址、陕西法门寺唐塔地宫、江西海昏侯墓等二十余处考古现场的纺织品文物保护和清理工作,亲手复原了中山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发掘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
2023-08-21
-
经典作家专刊——唐弢
【唐弢年表】 1913年3月3日,生于浙江镇海县西乡古唐村,原名唐端毅,字越臣。
2023-08-18
-
贩书人怎样为古籍版本学立传?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开始重视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全国普遍进行古籍人才培养,生于清末民初的中国书店老先生们成为授课和教材编写的主力军。
2023-08-17
-
白描孙毓棠
孙毓棠(1911年-1985年) 一 天津与北平曹禺的南开、清华同学 曹禺与郑秀的故事开始于一九三三年的春天。
2023-08-16
-
从亡命到觉醒,梁启超的漫长跋涉
一雨纵横亘二洲, 浪淘天地入东流。
2023-08-15
-
“单靠一只燕子,春天是不来的”
一 北京鲁迅博物馆1956年收藏了一幅鲁迅书赠好友郁达夫的条幅《答客诮》,该条幅的复制件一直在《鲁迅生平展》上展出。
2023-08-14
-
王得后:年轮中的文坛往事
编者按:花城出版社“《随笔》文丛”近日出版了王得后先生的《年轮》,该书收录鲁迅研究专家王得后多年以来的重要文章,共分作者自述、师友记事、来往信札三部分。
2023-08-11
-
作为文学遗产的传统与现代性再造——论新世纪诗歌中的杜甫书写
自新文学发生以来,杜甫是众多作家、诗人和研究者争相效仿与阐释的对象,其“诗圣”地位因这种叠加式的重塑而获得了巩固和再造。
2023-08-10
-
“先贤祠”:新文学史编纂中经典作家的叙述体制
引言:文学史经典作家叙述的传统 文学史的编写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标记行为。
2023-08-09
-
陈平原:演说之于现代中国
这话题要从一九九九年说起。
2023-08-08
-
昌耀与王久辛及《狂雪》有关的佚信佚文佚诗
今年是昌耀逝世二十周年,更是王久辛抒情长诗《狂雪——为被日寇屠杀的30多万南京军民招魂》(以下简称《狂雪》)发表三十周年。
2023-08-07
-
稿本日记与情境文学史建构 ——以中国近现代稿本日记为例
近些年来,随着公私馆藏的相继开放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学新史料不断被发现,文学的文献学研究得到极大推进和关注,国际人文学术也有明显的物质文化研究转向,文学史的书写面临着文献学的严峻挑战。
2023-08-04
-
赵家璧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奠基:逐鲁迅而居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出版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1935年至1936年在上海先后出版,第一辑共10卷。
2023-08-03
-
红城·鱼街·马福兰——海丰之行兼怀聂绀弩
在聂绀弩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我决定沿他当年的足迹走一走,首选了粤东海丰。
2023-08-02
-
王道:家信里的顾颉刚
二〇二三年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顾先生在苏州的故居也即将进行保护性修复工程。
2023-08-01
-
【温故】七月,古塔的风铃声里诗意绵长
编者的话 本月起,文史频道将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
2023-07-31
-
【三万里,盛唐诗】我们为什么向往诗的年代?
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大军入侵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近日,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爆上映,该片以李白和高适两位大诗人波澜壮阔的生平经历,以及彼此的情谊为剧情脉络,兼及历史中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艺术家及爱国将领,共同构画出一幅充满史诗感的大唐群像画卷。
2023-07-28
-
古人夏日如何斗蚊子
近日,一则“北京的蚊子都被‘热死’了”的报道在网络走红,引发人们对蚊子的关注。
2023-07-27
-
“新声”与“怀古”——晚清“诗界革命”中的少年意气
晚清的“诗界革命”有其鲜明的文学改良主张。
2023-07-26
-
赵元任:跨越百年的奇才
赵元任(1892—1982),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
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