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温故】三月,最后的二十世纪

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致颠沛流离以博爱,用“目击成诗”的精纯气魄完成沉郁厚重的世纪书写,影响了一代青年人。向他们致敬,向历史致敬。

01
【温故】三月,最后的二十世纪

2023年7月起,文史频道将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阶段性地温故知新,并在互联网时代有限地保留一点文学记忆与智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02李贽:文章异代有知音

李贽现在的墓碑,依然还是其生前好友,明末思想家焦竑(1540-1620)所书的“李卓吾先生墓”,但墓地从明末到现在已经经历过两次变迁:第一次是1953年从明末所葬的通州北门外马厂村西迁至通惠河北岸大悲林村南,1983年又迁至现在的西海子。

02
李贽:文章异代有知音

一直听说,明代思想家李贽(1527-1602)的墓位于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第一次去拜访的时候有些小波折,久寻不至,后来景区内一位通州土生土长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告诉我:“李卓吾的墓不在新园内,在马路对面的老园里。”

来源:北京晚报 | 郭苑洁
03呼兰河影:萧红小说的乡土世界与京旗文化

萧红是呼兰河的女儿,十年创作生涯,以天才笔墨绘制黑土地风土人情,留下《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名篇佳作,成为东北黑土地文学的时代经典。萧红研究硕果累累,以京旗视角进入萧红笔下的文学世界却是一次新尝试。

03
呼兰河影:萧红小说的乡土世界与京旗文化

萧红笔下呼兰河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社会伦理与清末民初北京旗人社会高度一致。本文尝试在北京旗人文化衍生、流变的历史视野下探析萧红小说的乡土世界。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付立松
04杜甫的暗号 ——诗圣牵带出的唐史研究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歌大约有一千五百首,如果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把杜甫五十九年的人生分成前四十四年和后十五年两个阶段,我们会发现他的作品绝大部分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

04
杜甫的暗号——诗圣牵带出的唐史研究

这个生命史,并不仅仅指杜甫本人的生命历程,还包括他所看到的历史景象,以及他所关涉的历史暗流。而其中最为含混的,则是杜甫前四十四年的人生。

来源:文汇报 | 王炳文
柳宗元的孤独感

钓鱼者最好坐在一个稳定的基座上,钓鱼的名人如殷周之际的姜尚、两汉之交的严光,就都是如此;如果坐在船上,那就得让这船的位置非常固定,否则就不容易钓到鱼。“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难度太大了,所以人们往往拿这话来形容具有非凡定力的高人。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顾农 2024/04/12
上巳节的起承转合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时节,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名士齐聚在位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纵情游赏自然风光之余,众人相继举杯赋诗,畅所欲言。王羲之还乘兴泼墨挥毫,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

来源:文汇报 | 杨焄 2024/04/11
文化重镇里的豪情与素雅

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展”,141件展品中赫然陈列出75件作家手稿真迹,按绢布色“芳馨遗远”、豆沙色“纸短情长”、浅草色“朝花夕拾”徐徐展开,娓娓道来,在书卷气与烟火气、历史精神与时代生活之间审美穿越。

来源:文汇报 | 朱鸿召 2024/04/10
浩然致杨啸书信选

浩然(本名梁金广)与杨啸(本名杨瑞增)在 1950 年代相识相交,时传尺素,友谊贯穿终生。二人往来书信现存 462 封,起于 1957 年,止于 2002 年,近 30 万字。 其中,杨啸致浩然的 299 封书信已在二十四卷《杨啸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年版)中单独出版……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第四卷 | 梁春水 梁秋川 编选 2024/04/09
1940年代的“萧军批判”与“当代文学”的建构

1948年下半年,萧军在哈尔滨独立主持的《文化报》受到了来自东北局宣传部、“文协”等职能部门的批判。这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批判运动持续时间相当长,触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既扩散到上海、香港等地,也深入学校、工矿等基层单位……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刘东 2024/04/07
赵勇: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漫忆程正民老师

2月20日早上八点多,当程正民老师去世的消息突然传来时,我一时惊得说不出话来。那天下午就有新学期的第一次课,我得有所准备,但备课期间不断走神,有关程老师的点点滴滴蜂拥而来……

来源:光明日报 | 赵勇 2024/04/08
20世纪4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闻一多的思想转向

1944年,闻一多杂文中开始出现一个词语:“囤积居奇”。《从宗教论中西风格》中提及:“因为聪明所以会鼠窃狗偷——营私舞弊,囤积居奇。”“人生如果仅是吃饭睡觉,寒暄应酬,或囤积居奇,营私舞弊,那许用不着宗教。”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 丰景 2024/03/22
吕振:访邓友梅先生

邓友梅的大名,20年前我在大学读书时就知道,《中国当代文学史》有专门的章节讲到他的作品。他是山东平原县人,青少年时曾参加八路军,1943年被日本人强行押送到日本山口县化工厂做劳工,受尽了折磨,一年多后被遣返回国。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吕振 2024/03/21
新文化运动后的中西医之争

鲁迅在追溯自我精神史的形成时,早年经历中的两个“耻辱”事件被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一是“父亲的病”,与此相关的是“家道中落”问题,其二是“幻灯片事件”。这两个在鲁迅精神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事件,学术界的讨论却显出一冷一热的不同。

来源:《探索与争鸣》 | 邓小燕 2024/03/20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的“苏联化”与“去苏联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奉行全面学习苏联文学的方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立为当代文学的“最高准则”,中苏文学关系进入“蜜月期”。苏联文学的影响,涉及理论、体制、形态和具体作家作品等方面。

来源:《文艺研究》 | 洪子诚 2024/03/19
《花关索传》:古墓中发现的三国平行爽文

上世纪60年代,在上海嘉定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四本古代唱本:《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前集)、《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认父传》(后集)、《新编足本花关索下西川传》(续集)、《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贬云南传》(别集),四本合称为《花关索传》。

来源:北京晚报 | 黄西蒙 2024/03/18
辽远的昌平,海子《旅程》及苇岸日记

今年是诗人海子诞辰60周年暨去世35周年,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他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

来源:文学报 | 吴霖 2024/03/15
为青年盛成画肖像的女人

1995年7月,97岁的盛成由夫人李静宜、小女儿盛鸾陪同飞往巴黎,出席纪念保尔·瓦雷里逝世五十周年活动暨法语诗集 《POÈMES 1966-1979》(直译:《诗集1966—1979》,盛成自译为《老觚新酿集》)一书的三地首发式。该诗集的封面,素朴,醒目,封面中央,是一张盛成青年时代的肖像油画。

来源:北京晚报 | 吴霖 2024/03/08
鲁迅周作人合译《神盖记》手稿研究

鲁迅与周作人,这对中国文学现代史上的双子星座,后来反目,但早年却是“兄弟怡怡”,有很多共同从事文学活动的记录,目前仍留存的相关见证物并不少,但是兄弟二人合作手稿并不多见。

来源:《东岳论丛》 | 王锡荣 2024/03/11
张岱的“至味人生”

明朝学者张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侃侃而谈,僧人对读书人畏慑,于是蜷着脚睡。

来源:澎湃新闻 | 李凯 2024/03/12
段崇轩:焦祖尧生命的最后岁月

他的家还在那儿空着,我不时进去看一眼,数年前的情景清晰如昨。看到写字台上搁一摞音乐CD,封面上大都是英文……乐曲中都流淌着一种沉郁、抒情、激越情调,我感觉自己似乎走进了焦老师的精神世界。

来源:《山西文学》 | 段崇轩 2024/03/13
卢作孚与胡先骕

百年前,卢作孚与胡先骕互为钦慕,携手奔忙,在中华大地上展抱负、救国家;百年后,两人的孙辈四手联弹、九易其稿,合写下《卢作孚与胡先骕》,让两个不同却相通的魂灵在历史时空中重逢际会。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卢晓蓉 胡晓江 2024/03/14
陈漱渝:关于“随笔”的随笔

有一本非常有名的杂志叫《随笔》,一九七九年创刊,至今已出二百六十多期,享有“南有《随笔》,北有《读书》”的美誉。因为刊物档次高,所以我长期未投过稿。前些年,斗胆向《随笔》投了篇稿,居然被采用了,后来又陆续在《随笔》上发表了几篇文章,也引起了一些反响。得意之余我不禁思考……

来源:《随笔》 | 陈漱渝 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