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下抗击疫情铭文,是文学的责任
用文学书写疫情,抵抗遗忘。
-
账单、文学与乡村
2019年柳青的《创业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也许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基于不同的文学审美理念和偏好,《创业史》不一定在每个人心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今天书写乡村的作家也极少追随柳青的写作,对其褒贬不一是文学阅读公开的事实。
2020-02-19
-
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与当下价值
哲学范畴的忧患意识是指从客观现实出发对不可知事物将造成的负面影响保持警觉和预判,对将要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做出预备和防范,其实质在于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规避或减少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的发生。
-
“要有光”:非常时期的抒情诗人
心术(油画) 于超越 陈向 作 说不出的快乐浮现在它们那 人类的面孔上。
-
创意本位的文科及其可能性
一 科技发明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知。
-
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观察和思考:文学的自省与自强
时代的呼啸前行,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生活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也不断动摇乃至颠覆人们以为牢不可破的常识与逻辑。
-
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舟共济战疫情》 冯淼 作 社会、民族或国家的重大事件对文艺的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会过分,不管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
2020-02-07
-
重读茅盾:写作中的材料与描写
首先我们不要忘记,这里所谓“写作”,是指文艺性的东西,既不是历史和政论,也不是什么学术论文,尤其不是任何应用文件,如果我们是在这里讲究如何练习作“报告”,写应酬的“八行信”,草拟什么上行下行的“公文”,或者推盘受盘的“广告”,买田置产的“契约”,那自然完全不同了,那就根本用不到一点议论,一开始我们就搬出“程式”来练习就行了。
2020-02-06
-
陶东风:新文科新在何处
近年来,关于新文科的话题炒得火热。
2020-02-06
-
散文研究需要确立“重叠共识”
◎散文研究首先不是如何给散文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在我们散文研究内部,如何达成一种相对稳定且为一般研究者、创作者共同接受的共识。
-
凝聚史识 提高艺术
2019年闽派批评家论坛提出“史诗中国与新时代文学”这个话题,我理解提出的是“文学怎样艺术地反映生活”的问题,是要大家研究怎样提高作品的艺术性,探讨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问题。
2020-02-05
-
创作“下沉”,批评“出圈”
最近几年的网络热词当中,有两个词令我印象深刻。
-
文学可以计算吗?
陈琰娇 南开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主要从事电影研究和文化批评。
-
杨庆祥:从零到零的诗歌曲线
零 从零开始,又不断归零。
-
短篇小说有它自身独有的艺术难度
作家们越来越重视短篇小说了。
2020-01-19
-
文学创作应更多向工人题材与工人形象倾斜
工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工人的精神是高尚纯净的,无论社会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工人都要在生产一线流汗甚至流血,他们是国家的脊梁、社会的支柱。
2020-01-17
-
2019:当文学遇上直播
2019年,中国作家网策划的“文学直播间”推出了《经典文学vs影视改编》《怎样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俄罗斯人为什么爱文学》等主题直播,以及面向基层写作者的两期原创作品改稿会和《书写见证城市崛起》《少数民族文学:新的空间与可能性》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作家说·光华70·文学见证”系列直播。
-
与古为新:建构现代新诗的传统观
人们在新诗与传统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与争论。
-
文学史的起搏器——略谈中国新文学的“内源性”
一 本文的议题,要从“吴越之间”说起。
-
“盘它”——文学盘点与排行榜
“盘它”——文学盘点与排行榜 正如斯图亚特·霍尔所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给予事物的意义是我们表征它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