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优秀作品既属于当下,也属于未来
1919年五四运动对于构建新文学中的“新人”有重要作用,同样,解放区文学对于当代文学也有重要意义。
2020-01-03
-
时代寓言与道德故事
摘要:石一枫通过讲述类型化人物的道德故事,形成了一种时代寓言的表达,从而规避了个人化审美形式主义的匮乏和“歇斯底里现实主义”的缺失。
-
作家批评的兴起与实践路径
随着现代科学发展与专业分工的日益精细,创作与批评曾出现一定程度的断裂与分化。
2019-12-26
-
向人类精神高地不断迈进
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以更积极的姿态漂洋过海,逐渐成为世界文学共同体中极具活力的创造性力量。
-
小说家的多重身份
现代小说的自反性和中产阶级的阶级处境有关,而不是普遍人性。
-
长诗,与史诗的重影及偏移
人们至今对“长诗”这个概念是模糊的,以为诗歌的句子排列得多,排列得长,就是长诗;诗歌句子排列得少,排列得短,就是短诗。
-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文学是底色与保证
这段时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了一档大型文化栏目《故事里的中国》。
2019-12-18
-
“向内”的写作与“向外”的写作
现在流行的文化研究或者社会分析的批评模式是轻视具体审美价值判断的,文学的价值仅仅是因为它反映了某种非文学的东西,这个最后走到极端就是虚无主义,是反智,我希望文学批评可以抵制而非迎合这种东西。
-
贺仲明: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远离现实
主持语 对于中国文学界而言,茅盾文学奖一直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功能。
2019-12-17
-
汉语诗歌:叙事的可能性
在我准备写作长诗时,遇到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使汉语从语言回到言说,即叙述性诗歌话语,二是如何去面对史诗,这两点在我们的汉语诗歌资源中找不到借鉴文本。
2019-12-16
-
“边地书写”与“边地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内容提要 文章从“现代文学”与“现代中国”的互动关系出发,以“边地中国”为立足点,在“冲击-回应”模式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论之外,指出了“现代中国”国家意识和国家历史形成路径的特殊性。
2019-12-13
-
中华诗词唱响新时代
这次诗歌座谈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深远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2019-12-13
-
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
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域。
2019-12-12
-
创意写作学科发展方向展望
不久前,中国南京入选了“世界文学之都”。
2019-12-11
-
新诗的文体规范
新诗要寻求更快的发展,就得形成多数人公认的文体规范。
2019-12-11
-
新诗的本性和借鉴古典:从形式焦虑的角度
对诗意表现的形式焦虑,贯穿着新诗迄今的历史,其暗中的参照则更多是美仑美奂的古典诗歌。
2019-12-11
-
未来中国想象与新的文学史书写可能
作为晚清以来确立的文学学科建制基础之一,在今天,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和传播,显然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其一,从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开始,一直到比较新的王德威主编的《现代中国新文学史》(2017年),笔者目力所及,各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版本不下百种,文学史书写俨然已经成为学院知识生产的热点。
2019-12-10
-
马兵:批评的分歧抑或重叠的共识
当人们使用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时,往往会失察新世纪到目前已经与“新时期”有差不多的时长了。
2019-12-09
-
文学批评如何面对区域性作家?
一、 何为区域性作家? 所谓“区域性作家”既不是一个现成的概念,也不是可靠的分类标准,而仅仅是用以描述某类创作主体存在状态的词组,其语法结构和意义指向类似于“处于成长期的作家”。
2019-12-09
-
“新时代”诗人主体的自我建构兼及写作的道德伦理问题
内容提要 “新时代”为当代诗歌写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自然也为诗歌创作主体提供了许多新的课题。
201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