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中,我将孤独化为力量
2007年的夏天,我初中毕业了。
-
青年作家的写作身份问题
一 在当下诸多的不可阻挡中:世界不可阻挡地多元化,经验世界不可阻挡地散碎,镜像不可阻挡的地占据日常生活,青年作家们向外逐渐缓解了来自权威作家和经典作品所造成的“影响的焦虑”,向内也逐渐告别了青春残酷物语的书写模式。
-
文学反映现实,还要说明现实
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文学应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有人热衷于表现“自我”而反对“宏大叙事”;还有人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热衷于表现世界的荒谬性和人的渺小和无助感。
-
文学抗疫的写作伦理
2020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近14亿中国人更是首当其冲。
-
葛兆光:人文学科拿什么来自我拯救?
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中国当下的精神状态。
-
吴周文:学者散文的启蒙性与自我的精神启蒙
摘要:学者散文自诸子散文诞生起便具有了与之俱来的启蒙性。
-
民间文学之于当代作家文学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作家作品都有着浓郁的民间文学元素,甚至是以民间文学为基础进行的再创作。
2020-04-13
-
在海派小说中读上海城市的生长
海派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以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为创作背景,呈现这个都市空间环境中的历史风云和人事变迁,而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曾经经历且仍在经历着城市空间的不断重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一种鲜明的空间意识和景观意象。
-
耿占春:晚期风格及其它
人会随着年龄变得更智慧还是更愚蠢?更有信念还是所有的信念都磨损一空?毫无疑问,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和思想者应该能够在其晚期阶段获得作为时间与经验之结果的独特的感知特质和形式。
-
弋舟:那澎湃的拘囿与挣脱之力
山东高密,浙江嘉兴,河南延津,哈尔滨北极村,陕西关中……当这一连串的地理坐标排列于纸面,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你,一定会在瞬间唤醒自己那顽固的文学经验。
-
文本的中性:人工智能对作者文学的挑战
微软小冰出版诗集给诸多领域带来新挑战:法律上的版权问题、社会学层面的伦理问题、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写作学上的主体独创与结构化写作问题。
-
生态文学:文学的一次变革与革命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
-
重建对话和行动的文学批评实践
圈层化和部落化的当下文学现实,批评家的专业性只可能在狭小的圈子里,有各自分工和各自的圈层,也有各自的读者和写作者。
-
诗人的“手艺”——一个当代诗学观念的谱系
一、从“手艺”到“手艺” 1973年,还是河北白洋淀一名知青的诗人多多,在一首令人惊异的《手艺——和玛琳娜·茨维塔耶娃》中写道: 我写青春沦落的诗/(写不贞的诗)/写在窄长的房间中/被诗人奸污/被咖啡馆辞退街头的诗/我那冷漠的/再无怨恨的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我那没有人读的诗/正如一个故事的历史/我那失去骄傲/失去爱情的/(我那贵族的诗)/她,终会被农民娶走/她,就是我荒废的时日[1] 作为一首给定了题献对象的和诗,它所要致以敬意的玛琳娜·茨维塔耶娃(1892-1941)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俄国女诗人,其声誉主要来自她诗歌中所独有的惊世骇俗的品质。
-
王威廉:瘟疫、文学与话语变革
编者按 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时期,以文学为精神资源的人一定会联想起文学史上关于瘟疫的作品。
-
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与“史学化”
说近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涌动着重视史料的热潮,应该是毫无争议的。
2020-03-31
-
以前瞻性目光主动适应书写载体新变化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看影视已经成为人们接受的首选,无论你多么热爱读书,看文本的兴趣早已让位于视频。
2020-03-30
-
刘小波/徐兆正:“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二人谈
我们张扬个性,却又深陷于同质化困境。
-
散文写作的跨文体探索
◎最好的散文,就是要捕捉到人的心灵与情感的瞬间的细微变化,越细腻越好,越细腻越接近真实。
-
空间焦虑与90年代文学的话语建构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互相建构的,呈现出既“断裂”又相成的特征。
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