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与科技:对话的必要与可能
深圳南山区筹办“跨年对话”,今年是头一次,我报的题目是“大学视野里的人文与科技”。
2019-12-07
-
阿来:文学的稳定与变化
原标题:文学:稳定与变化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中国是延续历史最久,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最古老国家。
-
努力回答好当前诗坛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诗歌创作同其他各条战线一样,取得了辉煌成就,出现了一大批杰出诗人,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诗篇,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2019-12-06
-
谢有顺:为不理解、不确定而写作
一 从事文学批评多年,总是会有人来问,你在评论一部作品时,有什么准则吗?这样的问题,回答不好也得回答。
2019-12-05
-
新时代,新诗写作的先锋姿态
为期两天的全国诗歌座谈会,近日闭幕。
2019-12-05
-
金理:城市写作的两组关系命题
一、地方性内部的本质与多元 伴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不可抵御地展开,城市书写在今天中国文学界蔚为大观。
-
陈培浩:游牧于地方性与总体性之间
一 2018 年12 月8 日, 诗人杨炼应邀到潮州与笔者进行了一次对话, 他提出了一个在场听众都觉得很不好理解的观点: 他倡导潮汕诗人进行方言诗写作, 而且他希望不对方言进行普通话化的改造, 借助土音或注音的方式创造一种当代中文现代诗的新可能。
-
白涛: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诗
现在很多诗的弊端是过于冷静客观以致冷酷,凸显智性却丢失了血性与热情,自动放弃了情感的巨大力量。
-
当代长篇小说阅读和研究的感性品质
一 这里所要讨论的,当然不是一般读者阅读小说的行为,而是文学研究、文学评论这一个层面上的小说阅读,文学研究和批评的起点是阅读,强调这一点,也是这里讨论的一个主旨。
-
批评家“再造形象”和“骑士精神”的能力
批评家除了具备那种对文学作品进行转换时的“再造形象”的能力外,还要具备的是一种以赛亚·伯林所说的知识分子阶层中的“骑士精神”。
2019-11-29
-
长篇小说:要细节,而非堆砌
当代长篇小说越写越长似乎成为一个趋势,但有些时候,支撑其越写越长的未必是主题的深厚磅礴或者故事架构的开阔宏大,而是因为枝枝叶叶的细节太多,旁逸斜出的内容太杂。
2019-11-29
-
徐刚:记忆的诗学
主持语 近年来,随着作家驻校制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小说家转向了文学批评领域。
2019-11-27
-
故事的权威性及其中国形态
本文缘起一个话题:“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
文艺新样态涌现,评论家的“摆渡”不可或缺
今天,文艺的价值和美的价值,越来越为公众所认知。
-
马兵:在“立法者”与“阐释者”之间
主持语 近年来,随着作家驻校制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小说家转向了文学批评领域。
2019-11-20
-
邹军:过时还是未竟——现代主义再思考
编者按 诞生于19世纪中叶至二战前的现代主义因其囊括诸多流派而造成概念上的模糊性与难以框定性。
2019-11-18
-
如何给散文一个确切的“定义”
对于散文而言,除了“文类之母”这个暧昧不清的指称之外,能够直指人心的命名是匮乏的。
2019-11-13
-
分裂的学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忧思
2009年10月17至18日,我有幸赴武夷山出席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四次青年学者研讨会”。
-
知识与文学:现代性的裂变
一 “知识分子”是一个引人瞩目同时又争议不断的社会群落。
-
文学与人工智能:熟悉的陌生人
瓦西里·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这部描绘人类苦难的伟大小说中,先知一般地描绘出了未来的命运图景—— 电脑进行数学运算,记住历史事件,下棋,把著作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