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觅浪漫主义的踪迹
无疑,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正值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的欧洲,其时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时代需求,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
-
失明症想象与文学隐喻
主持语 本期讨论疾病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
胡性能:文学也应关注现实在内心的投影
一百多年前,人类借助显微镜发现了肉眼无法观测到的微小粒子——分子。
-
阎安:技术风景时代的语言艺术家
现代化深度推进了作为人的存在的两极——乡野和城市——的深度分裂或者某种高度复杂的现代性融汇,这是人的命运的又一次历史性的临界点或者时空性临界点。
-
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六个难题
黄平按: 受《当代文坛》所约,笔者新春期间组稿“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栏目,拜访某前辈学人,一番访谈下来,很受启发。
2019-08-09
-
中国电影应如何面对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里,有这样一段关于莎士比亚的文字:看一看从18世纪到21世纪期间所有时代的文学作品,你就会惊诧于这位大诗人独霸天下的影响力。
2019-08-09
-
当代文学批评的尊严和激情
一 在经历一段时光,或哪怕是在一天的喧嚣过后静下来的时候,我经常会对自己发出一连串的疑问:我们究竟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或力量主宰和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对于一个与文学存在密切关系的人,无论是作家、诗人还是批评家,如何才能更好地通过自己的文字,判断、呈现这个世界丰富的面貌和真相?文学写作的使命是什么?文学批评的使命是什么?是什么在激发我们的写作与批评? 我知道,这是一些几近于古老的话题,我可能无力回答这其中的许多问题,但我可以坦言,激发我文学批评写作的激情,是对人、事物、世界乃至具象的天地时空的敬畏,对存在的不懈地追问。
2019-08-06
-
石一枫:文学和城市之间
文学:从乡村到城市 文学与城市的关系,这个题目如果搁在80年代会是一个小题目。
2019-08-04
-
文化自信是新诗创作的驱动力
一些人工智能写的诗仅仅是把不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按一定的逻辑进行组合,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甚至炮制,缺少对事件现场的感知与理解。
-
新的容器来自本能与传统
对于过去的研究,往往是出于对当下质问的需要。
2019-07-29
-
新时代诗歌从哪里再出发?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019-07-29
-
新的诗歌美学的探索与生成
确切地说,时代是一个动词,是浩荡时空和久远年代的集中表达与精准定位,是肉身行走、精神活动与社会意识共同组成的有迹可循的深刻印痕。
2019-07-29
-
突破阅读的“樊笼”
在前面几篇关于“阅读”的随笔中,作的都是“进入阅读”的文章;而在这篇随笔中却说的是突破“阅读的樊笼”;这不是“翻案”,而是作完了正题作反题。
-
陈思和:世界语境下中国文学的研究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就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
非虚构:一种写作方式的抱负与解放
一、抱 负 在游弋着无限可能与不可能的生死有无间,人将如何打开自己和完成自己?或者说,人将如何跃入那条载其出生入死的所谓自由之河?如果把每个人的思想、生活之全部视作一场写作,这个问题就会变成:一个人将如何讲述自己、讲述世界?这一问题,不仅会对所有写作者构成疑难,也会对所有阅读者构成疑难。
-
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
作家批评的兴起,是近年来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
“自我学”与“人民学”
回望历史,在19世纪那些作家们笔下,冒险家(杰克·伦敦)、暴发户(巴尔扎克)、灰姑娘(夏洛蒂·勃朗特)、凤凰男(司汤达)、心机姨(福楼拜)的生动形象令人难忘。
-
注入理想的神髓,文学才有希望
“理想”是文学之魂,是不同类型文学的“公约数”。
-
叙事与知识的边界——关于学者写作与职业写作
1950年代初期,当纳博科夫着手创作《洛丽塔》时,他的好友兼文学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寄给他一本法语版的《性心理学研究》第六卷(此书系英国性心理学大师哈维洛克·艾利斯所著),书中附有一篇俄罗斯男子的“性忏悔录”:该名男子家境优渥,曾在国外留学,自从12岁有了性启蒙之后便沉迷其中,以至于荒废了学业。
2019-07-22
-
反抗一种写作惯性
一 不少人开始重提现实主义的口号,这对救治一种远离生活现场的苍白写作是有益的,但我觉得同时也要警惕一种误区,以为存在一种标准的现实主义,等着作家们去认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