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阅读史”到“文学史”
1 要从“历史”高度把握“一个时代的文学”,并不意味着直接将“文学史”和“政治史”“社会史”对应起来,甚至线性地强调后者对前者的决定作用。
关键词:  文学史2021-05-09
-
中间小说:新“小说革命”的可能之一
正视媒介革新,正视读者,正视时代,呼唤一种“既严肃又通俗”,既有文学形式“创意”又具现实关照维度,既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故事“创意”性的“中间小说”样式。
关键词:  中间小说2021-05-06
-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应重视效果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在国家、民间、个人、海外各方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幅度不断拓宽、程度不断深入,取得了巨大成绩。
关键词:  海外传播2021-05-06
-
文学“考现”如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今年4月12日,以“英雄的湖北:浴火重生,再创辉煌”为主题的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举行,旨在向世界展示湖北的新面貌,搭建对外合作的新桥梁。
关键词:  城市文化形象2021-05-06
-
朝着诗的方向走去
“诗”是文学及其他艺术的核心,是藏于最深处的一种“辐射物质”,它只能以各种方式去接近,无限地接近,却难以直接抵达。
关键词:  诗2021-05-05
-
洞穿散文这个庞然大物,需要的是诚挚、自由与烂漫
好的作品让批评者像发现音乐复调般那样看到环绕于文本之上的多重意义,甚而发现作者本人未曾预料到的潜藏于内部的东西。
关键词:  散文2021-04-27
-
张鹏禹:作品评论的“四难四易”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文学批评2021-04-26
-
张均:“短20世纪”与“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与变化”笔谈系列 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一直是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当代文学2021-04-25
-
胡哲:媒体时代阅读与写作模式的新变
“自媒体”一词出自2003年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共同撰写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主要指知识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现代化、个人化、自主化的传播信息的手段和方式。
-
凝聚是文学作品的原生品质
文学创作有自身的规律,最关键的一条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支撑。
2021-04-24
-
细读/粗读:生产性文学批评的阅读状况
内容提要 “细读”概念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新批评”的产物。
-
罗岗:“当代文学”的“极限”与“边界”
一、“文学史叙述”的边界意识 2019年正好是“当代文学七十年”,我们重新修订了钱谷融先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第四版)[1],考虑到“文学史时间”和“物理时间”的距离,并没有将“作品选”编选的“下限”延伸到2019年,而是采用了“当代文学六十年”的框架,把编选“下限”放在了2009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作品。
-
当代文化结构:美学、技术与经济
一些文学史的叙述之中,20世纪80年代业已成为一个专门术语。
-
王宁:自媒体时代文学创新的路径思考
自媒体,是新世纪以来的重要技术革新,但其意义却不仅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其所引发的一场社会生活领域的深刻变革。
-
李章斌:语言、诗行和德性——论诗札记八篇
片段性的诗学文字,古有诗话,而西方则有浪漫主义作家(如施莱格尔) 的“断片”,较近的例子则是戴望舒的两组“诗论零札”。
-
回望历史风云 凝聚现代经验
摘要:本文通过对“铁西三剑客”到 90 高龄之徐怀中等不同代际作家的写作取向考查,勾摄出当下文坛的一种普遍现象,通过“向后看”和“长时段”,回望历史风云,凝聚现代经验,以当下为节点,回首改革开放时代的 40 年,共和国建立 70 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百年乃至反顾更为深远的历史时空。
-
故事概念的转变与中国故事学的建立
摘要:四部分类中的“故事”并不是一个文学概念,而是历史概念。
-
“从中国出发”思考当代文学
前30年当代文学需要直面的“局势” 我在《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一书中主要讨论1940-1970年代的中国文学。
-
晚上10点,为俗常生活增添一点浪漫梦想
很多古老事物因网络而获得了新的活力,诗歌是其中之一。
-
“永恒的青春在树林里”
乔治·亨利·波顿为霍桑小说《红字》画的插图 亚瑟·拉克姆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画的插图 作为人类学的重要母题和原始场景之一,森林象征着富饶、深邃和遥远,令人油然生出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