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战散文的“出尘之姿”
“你爸爸现在有出尘之姿”,这是张战在她的散文集《雨梯上》中母亲对父亲的评价。
2024-06-07
-
大水,到底该不该来?
朱斌峰的小说《大水天上来》讲述的是一个颇具荒诞感的故事:山坳里的幌村为了应对即将汹汹而至的洪水,举全村之力修建了防洪大堤。
2024-06-07
-
《淑女》:淑女依次退场,在时间的深处渐行渐远
这是一个没有淑女的时代。
2024-06-06
-
《青春的方向》: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
李春雷的报告文学《青春的方向》(花山文艺出版社)深入、深情地描写了2000年河北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主动到万里之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中学任教,继而影响一批又一批学弟学妹奔赴西部、扎根边疆的故事。
2024-06-06
-
《向往远方》:静中有真味
从烟波浩渺的江南到首都北京,从未名湖畔的北大才女到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高级编辑,杨鸥伏案于桌前,行走于山河之间,多年来辛勤工作,以一双慧眼观察生活、记录人生、剖析文章,写下一篇篇散文,而今汇集成《向往远方》(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2024-06-06
-
报告文学《神山星火》:小山村映射大中国
在近期出版的主题类报告文学作品中,劳罕、邢宇皓、王斯敏、卢泽华合著的《神山星火》,显得有些与众不同,阅读之后也感触良多。
2024-06-06
-
《在旷野里》:从“治虫”铺开来讲
最初获取作家柳青撰写的《在旷野里》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十分复杂的。
2024-06-06
-
彭学明《爹》:谱一曲父辈人的英雄赞歌
作家彭学明历时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爹》(山东文艺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是一部立足湘西,讲述父辈故事的扛鼎之作。
2024-06-06
-
王法艇:在广阔的大地上烙下烛照时代的作品
七月,我真的理解了你的沧桑 果实漫无边际地堆垒 接近彩云的高度 它们将金黄的色泽嵌入手掌 一条铁轨张开庞大的羽翅 奋力把梦想带向天空 与太阳勾勒的抛物线连在一起 一只火凤凰,衔着橄榄枝飞向彩虹 在广袤的维度里织成大国的蓝图…… 《七月》,这是王法艇以诗性之笔讴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抒情长诗,发表在《人民文学》,获得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诗歌奖。
2024-06-06
-
塔城叙事的隐喻 ——《石榴花开》读札
当何建明激情澎湃地宣告“我要把你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的时候,世界对塔城其实知之甚少。
2024-06-05
-
那些被嘲笑的美好——从尹学芸《神的孩子》说起
尹学芸,一位经营的天地并不广阔的小说家。
2024-06-05
-
厚重的历史和沸腾的当下
鄂州花湖机场是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与管理的航空货运枢纽,是“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2024-06-05
-
徐春芳的诗歌创作:抒写别一番的“乡愁”
认识徐春芳,是在8年前的一个春日,我读到他的一组长诗《娇女哀歌》,诗歌中流露出的深厚且细腻的父爱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
2024-06-05
-
曾高飞《前行的人生》序:写作是成长的疗愈
勤奋有才的高飞给了我厚厚的书稿,嘱咐我作序。
2024-06-05
-
《胸有丘壑》:诗性感受下的审美与抒情
谈论身为江苏人的徐可的散文,似乎可以从江苏、江南谈起,这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精神的起点和源头。
2024-06-05
-
何谓“生态”,如何“文学”
生态文学是一种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文学类型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包括生物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状态。
2024-06-05
-
新时代山乡巨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面镜子
现代以来,中国的乡村发生了数次巨大变化,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经典作品,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是最根本的巨变,但尚未得到充分的书写。
2024-06-05
-
《故乡那么辽阔,为何还要远行》:无土时代的恋地书写
地理环境是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存在,“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2024-06-05
-
寻找书写变革时代的新方法
关于“现代以来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深厚传统、精神启示及其转化发展”,我首先想到的是乡土中国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来自中国文学审美传统的变革。
2024-06-05
-
文学史书写如何融合整体性、地方性与个人性
张炯先生生于1930年代,如今已逾鲐背之年,却仍秉持着“勤奋刻苦,严谨治学”的学术姿态,笔耕不辍,文思敏捷,可谓学界的一棵“常青树”,是吾辈的楷模。
20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