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逝的风景”依然可以活在我们心中
最近,学者丁帆出版了新书《消逝的风景》,书写了南京那些消逝的风景。
2024-08-16
-
创意写作:源自心灵原乡新的审美需求与表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写作学学科式微。
2024-08-15
-
中国反特小说的“人民政治”与“侦探类型”
一 中国侦探小说史的“断裂说”与“消亡说” 在中国通俗文学史或侦探小说史叙述中,常常将20世纪50—70年代指认为中国侦探小说的“断裂”与“消亡”阶段。
2024-08-15
-
《登春台》:没有命运的人
《登春台》的开篇令人无法不想到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前者以物理学的解释方式尽可能简洁地讲述着宇宙里的时间秩序之不可测——“轻微眩晕或迷醉”,后者的开篇则以艰涩的气象术语来对当日的天气进行一番阐述;随后,二者又都落在一个相对精确的时间点上,“那是 2019 年的 10 月 8 日,农历九月初十”,“1913年8月里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前后相距百余年。
2024-08-15
-
“东北文艺复兴”场域下的“非虚构东北文艺”及其新的可能
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东北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横空出世的口号得到娱乐界、文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024-08-15
-
张楚《云落》:似云般的生命力
读《云落》期间,北京的天空有时一片湛蓝,只有几朵乳白色的云絮点缀其中,有时阴云密布,似乎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原本堆积在天空中的云团或许马上就要化作雨滴,浸入绿草地里。
2024-08-15
-
敬丹樱《周一的火车》:月亮般温润的光芒
在通往家门与远方的长长的铁轨上,没有哪一趟火车是空着的,人们来来往往,匆匆忙忙,带着对幸福的渴望以及对命运的喟叹,完成了一趟又一趟的人生旅程。
2024-08-15
-
《重塑姐妹情谊》:探索百年女性写作的精神进路
学者张莉新近出版的《重塑姐妹情谊:社会性别意识与现代女性文学谱系的构建》(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重塑姐妹情谊》)突破既有研究思路,以重塑“姐妹情谊”为切入点,梳理百年中国女性文学谱系的生成与变化轨迹,勾勒女性写作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特殊展开路径,在鲁迅“立人”的延长线上探索女性精神振拔、寻路前行的生命意志,彰显出女性写作在构建民族精神共同体方面的重要价值。
2024-08-15
-
直面荒诞:锐利的“后青春”书写——《世间已无陈金芳》《不准眨眼》读札
● 摘 要 石一枫的小说,深入触及、书写我们时代社会生活和世道人心的人性最敏感、最脆弱的部位。
2024-08-15
-
把经典名句的光芒擦得更亮
今天是上海书展开幕的日子,我们集中推出三篇书评。
2024-08-14
-
《云落》:县城中国及其心灵秘史
在百年中国文学的图谱中,县城书写往往是被忽视的存在。
2024-08-14
-
青春与诗意跨越山海的共鸣
世界舞台,无限广阔;以诗为媒,歌以咏志。
2024-08-14
-
以梦为马的鸟巢生存实验——读杜梨《鹃漪》
白日春不渡,黑夜万梦星。
2024-08-14
-
郭海军:《敦煌》的意义
长篇小说《敦煌》的出版,颇具文学价值,但并不止于文学。
2024-08-14
-
形式感、结构,或短篇小说的逆光
苏童认为:“形式感的苍白曾经使中国文学呈现出呆傻僵硬的面目,这几乎是一种无知的悲剧,实际上一名好作家一部好作品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形式感的成立。
2024-08-14
-
莫言的鳄鱼主义叙事 ——莫言话剧《鳄鱼》论
莫言2023年的话剧《鳄鱼》是他的第六部话剧。
2024-08-14
-
《登春台》:让命运充分显示出自己的轮廓
读完《登春台》,有一种复杂的心绪在心中弥漫良久,至今都没有散去。
2024-08-14
-
《漂》:改天换地的历史画卷 动人心弦的壮丽篇章
苏北的水灾水情,可追溯至南宋建炎年间。
2024-08-13
-
《无声的细节》:一部大学“创意写作课”的工具书
利用暑假通读完走走的新书《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到”之处》(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看着没几页就出现的红色批注或下划线,一个清晰的判断在我心中逐渐形成:这不仅仅是一本文学理论集,更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大学“创意写作课”的工具书,尤其是在今年教育部将“中文创意写作”增设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底下的一个独立二级学科的大背景下,书中闪现的价值有如地表之下的岩浆,等待被开掘出来。
2024-08-13
-
龙潜:贵州少数民族女性作家乡土叙事观察
1.乡土叙事的丰富多元 乡土叙事在中国文学史中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指以乡土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具有泥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广义指一切书写乡村面貌的文学形态。
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