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淑女》:说吧,那些刻意封存的秘密
为了维持“淑女”形象,黎朶付出了巨大代价。
2024-05-29
-
《千禧年》:在类型与先锋之间, 为记忆与想象辩论
《千禧年》首先是一部关于记忆的小说。
2024-05-29
-
弯曲、变形、内化与通灵者的言说——孤城诗集《山水宴》刍议
现代汉语诗歌发展到今天不过百年左右,在很多地带都存在分歧和争论,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说法,应该成为共识。
2024-05-29
-
《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航天精神的文学表述
创作《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的黄传会,尽管著作颇丰,但这本书依然可以视作他的代表作,并且我认为,在科技题材中,这部作品是近年来的一部力作。
2024-05-29
-
强雯小说《饭香》:日常的隐喻与情爱之“桥”
强雯的小说总是隐现着诗性。
2024-05-29
-
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振兴乡土小说
近二三十年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型,但以之为书写对象的乡土小说创作却出现了明显的衰落。
2024-05-29
-
让细节说话,让人物说话
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最新出版的《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是他百万字“航天系列”报告文学中的又一力作。
2024-05-29
-
《淑女》:日常生活的隐秘裂痕
时间如同一条隐秘的小径,而小说家是时间的魔术师,在漫长的生命的长河中,时间看似均质流动,实质时间有时寸土寸金,有时是荒漠地带,有时一个节点看似平常,却是一个极速而隐秘的漩涡,会把命运带去不可知的远方。
2024-05-28
-
时间维度下的“文学新浙派”
“文学新浙派”让我们想起正活跃在文坛的一批浙江作家的名字,他们构成了浙江文学天空群星灿烂的美丽景观。
2024-05-28
-
所有人的家乡与硬币的两面:蔡崇达的《草民》及其“故乡三部曲”
受当下消费文化的影响,本来生活经验就匮乏的年青一代作家,已少有人关注广阔的现实和探寻历史真实,也少有人去触及同龄人之外更广泛的生活和社会群体,更少有人将“生存”“思想”等概念作为文学本质来认识,而以追求艺术形式感为上。
2024-05-28
-
鲍磊长篇小说《幻海》:孤独的喧哗
阿凯来到那座叫“幻海”的城市,目的是寻找救了他一命的恩人。
2024-05-28
-
《东圩埂》:记者之眼,仁者之心
《东圩埂》是何显玉的又一部散文集。
2024-05-28
-
文学地理、古典资源与精神性超越——评《凉州十八拍》
叶舟的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河西首郡凉州为原点,以现代版的“赵氏孤儿”为故事内核,在官衙腐败、军阀混战、山河动荡、民不聊生的历史变革中,着力塑造了一批拥有民族大义、热血刚毅、慷慨忠义的凉州子弟与少年。
2024-05-28
-
在记忆中与自我相逢——读《南方寓言》
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长期的角色扮演是否遮蔽了真实的自我?被迫当演员的演员不是好演员,如同不想当导演的演员如出一辙。
2024-05-27
-
朱旭:别鸣《过滩》的辩证法
冯友兰先生在解读《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一句时说,“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影响很大,对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历史中胜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许多困难,贡献很大。
2024-05-27
-
《千禧年》:在类型与先锋之间, 为记忆与想象辩论
《千禧年》首先是一部关于记忆的小说。
2024-05-27
-
《尧山壁记》:一部传记文学的成功之作
都爱读尧山壁的诗歌和散文,他作品在大中小学语文课本里也收入有十几篇。
2024-05-27
-
杨献平散文集《故乡慢慢明亮》: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返乡
《故乡慢慢明亮》,杨献平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这些年来,杨献平一直在用文学的方式,力图建立自己的文学地理。
2024-05-27
-
《迁徙》:在迁徙中加固人性堤坝
善于打通阴阳两隔,让生者与逝者对话,并来回自由穿梭,传递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讶异和奇幻,这就是大凉山彝族作家阿微木依萝独特而轻盈的“招魂术”。
2024-05-26
-
《乌云之光》:青春的倒影
林森的中篇新作《乌云之光》讲述了小镇青年陈慕和租书店老板“老沈”沈郁澜三十余年的交往故事,陈慕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青春记忆和当下的真实体验交替出现。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