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昕孺《君不见》:在漫游中成长
相信很多读者刚拿到《君不见》时,都会被副标题所吸引——“李白写给杜甫的十二封信”。
2024-05-20
-
孙睿《四轮学区房》:迟到的青春期
孙睿的《四轮学区房》是一篇虚构张力过强的故事,在叙事者巨大的影子背后,蕴藏的一切渴望冲破现实的力量:房车、流浪式生活、摇滚等,将虚构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至“真—假”“现实—虚构”之间的那道裂痕。
2024-05-20
-
刘紫薇《性价比》:真诚永远是现实题材创作的法宝
个人认为小说精彩与否,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二是情感真挚动人,别有光彩。
2024-05-20
-
请记住这重升的南天星斗
2002年,我写过《呼唤阿索林——兼及南星》,介绍私心偏爱的这两位冷门作家,就他们在民国时期一度闪现而随后长期湮灭,呼吁出版界重印其著作。
2024-05-19
-
山乡巨变的密码
阅读完李英的长篇报告文学《群山回响》,我产生了强烈的感慨和真诚的敬佩。
2024-05-19
-
报告文学《山这边,山那边》:以新闻手法、文学笔法写就的典范之作
《山这边,山那边》劳罕 邢宇皓 卢泽华 常河 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长篇报告文学《山这边,山那边》的一个重要突破在于新闻手法与文学笔法的完美融合,作者把一个重要题材写出了令人称羡的完成度和鲜明的特色,成就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
2024-05-18
-
王忆印象:撕掉标签,世界在她眼中徐徐展开
文学是无界限的。
2024-05-17
-
王艺洁长篇小说《捕风人》的陌生化、世界性,以及抒情性
《捕风人》以一位发迹于深圳的金融富商章鹤云为主人公,以公司CFO、一位女性旁观者的视角讲述富商个人、公司及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发展演变,并通过对相关具体而微的商业行为的描写,记录十年间主人公的浮沉,展现主人公所代表企业家群体及所处行业在大时代大环境大趋势中的机遇、抉择及困境。
2024-05-17
-
《草木志》:接通乡村书写的“驿路”
从省城机关初到墟里的年轻驻村干部,清晨登高,俯瞰这个小兴安岭东麓的村庄,发现此处交织融汇的炊烟格外别致,竟有五色之分,不止青白、土黄、灰黑三色,更有难得一见的金、蓝两色。
2024-05-17
-
一滴雨倒立着回到天上——阅读何向阳
2018年春天的某个夜晚,我偶然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的一首诗,是何向阳的《低语》。
2024-05-17
-
以进化论为基底,鲁迅如何思考社会人生
戴静的《鲁迅前期进化论思想研究(1898—1926)》(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以1927年鲁迅政治立场的显著转变为分水岭,集中探讨在此之前鲁迅思想体系中的进化论内容。
2024-05-17
-
重拾故事的魅力
有一个时段,乃至时下的一些小说创作,追求碎片、断裂的叙述,疏离文学的故事性。
2024-05-17
-
新乡土叙事的返乡者形象
文学为中国农民立传,成为了当下作家们对现实或粗粝或温情的、见血见肉的关切、疼痛和欢欣。
2024-05-17
-
在中国文学整体性中对两岸文学的再发现
20世纪海峡两岸文学关系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深刻复杂的学术课题。
2024-05-17
-
《香港当代文学精品·散文卷》:一树繁花正锦簇
散文是一种具有源远流长的悠久传统的文学体裁,历经数千年中国文人的耕耘、发展而生生不息。
2024-05-17
-
宁雨《八月黍成》:察观生命的成长方式
打开宁雨散文集《八月黍成》,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生命的沧桑和厚重感,一种朴素情感下的真和美,一种活在生活内部的生动。
2024-05-16
-
陈清泓小说:北方的云线
收到《天涯》编辑发来的微信消息时,我正从海拔四千八百米的高度往下撤退,气压急速变化使得耳朵疼痛堵塞,整个人都有点像醉酒了似的。
2024-05-16
-
《大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诗人的自觉担当
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黄河一直奔腾在中华儿女的心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
2024-05-16
-
欲将心事付瑶琴——评何玉茹小说《无事》
何玉茹的最新作品《无事》延续了她一以贯之的叙述风格,作者从刘健儿之死入手,在李瑞及京剧团成员的回忆中将一个充满唏嘘的爱情故事借用戏曲的外壳嵌套进时代的悲剧,不仅延续了何玉茹表达深层意图的熟悉路径,更赋予了她重新探讨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潜在契机。
2024-05-16
-
目光中的那一点慈悲——关于《母亲的城堡》
刘荣书小说《母亲的城堡》的开头,“我”返乡时看到母亲——父亲去世后就居无定所的母亲,竟然在自家田地里建起一所房子——不是人们通常熟悉的那种乡村里砖瓦房或者小洋楼,而是从简易窝棚开始,而后用水泥块、空心砖、铺地的花砖这些混合材料建造,屋内的家具陈设也都是陆续捡来的。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