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之美》: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最近这一段时间,我都在读郭文斌的《中国之美》,它既有细致入微的感性体悟,又有深远宏阔的理论构建。
2024-05-22
-
让更多基层写作者看到实现梦想的可能
不久前,一场篮球比赛引起人们的关注。
2024-05-22
-
西方“文类”: 观念史与形态史新述
《文类理论基础:从柏拉图到德里达》突出阐释了西方从古至今文类内部发展的差异性,并细致筹划了一种以文类等级为中轴,以文类划分、文类界限、文类发展、文类规则为旁枝,以文类起源、文类偏长、缺类现象为枝叶的西方文体理论的多声部发展历史。
2024-05-22
-
“中国文体学兴盛,标志着古代文学学术界的两个回归”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体学研究逐步兴盛,文体学已渐成显学。
2024-05-22
-
《大象》:展望人类、大象和雨林共生共存
很难想象,写出《雪山大地》《藏獒》的作家杨志军会写出《大象》(云南教育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3月推荐书目)。
2024-05-22
-
探寻生态文学创作的基本维度
生态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的一片美丽风景,重塑了中国文学的绿色维度,在文学领域激活了万物有灵论,再造了文学中的地方感,塑造了别出心裁的动物、植物形象,温润了人与自然的鲜活心灵。
2024-05-22
-
《第一个离别者》:一次文学意义上的回归
对我来说,邬峭峰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存在。
2024-05-22
-
马步升《此致敬礼》:攀登散文创作高峰
《此致敬礼》,马步升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鲁迅曾言:“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
2024-05-21
-
忽兰诗集《西北记》:在彼时此地“言出肺腑”
1. “我说,我是。
2024-05-21
-
被失落的禁忌——评王玉珏《燕牙湖》
对王玉珏新作《燕牙湖》的初印象,是挂着浓郁悬疑色彩的黑色幽默。
2024-05-21
-
没有人能带着心事走出云落——评张楚《云落图》
- 1 - 尽管不是要为张楚写一篇印象记,但还是突然恍惚起来。
2024-05-21
-
现实眼光•魔幻笔法•乡土心史——评罗伟章的“三史”
罗伟章的写作始终拥有一种担当与使命感,他认为“写作者的责任,是留下有气味和体温的历史”(1)。
2024-05-21
-
欲将心事付瑶琴——评何玉茹小说《无事》
何玉茹的最新作品《无事》延续了她一以贯之的叙述风格,作者从刘健儿之死入手,在李瑞及京剧团成员的回忆中将一个充满唏嘘的爱情故事借用戏曲的外壳嵌套进时代的悲剧,不仅延续了何玉茹表达深层意图的熟悉路径,更赋予了她重新探讨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潜在契机。
2024-05-21
-
《神圣祭坛》与王安忆1990年代的“情理现实主义”
王安忆创作史上的一桩典型事件 十年前,批评家张定浩整理过对王安忆作品的批评史,指出王安忆小说常体现出一种化约式的冲动,即以“合理性”“确定性”统摄多元复杂的外在世界。
2024-05-20
-
《飞往温哥华》:困境以及对困境的凝视
我很喜欢《飞往温哥华》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以紫色作为主色,夹着一点点明亮的黄色。
2024-05-20
-
《断舍离》:崭新向度之下的死亡主题探索
在进入文本之前,乍看雷默这个短篇的标题《断舍离》,任谁都会联想到山下英子那本几乎可称得上名闻遐迩的《断舍离》。
2024-05-20
-
《雪山大地》:书写牧区巨变的抒情史诗
摘要:杨志军的《雪山大地》是一部书写雪域高原沧桑巨变的抒情史诗,一部融汇了浪漫主义元素的现实主义力作。
2024-05-20
-
韩春燕:细节是小说的表情
就像无法想象没有细节的生活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细节缺席的小说。
2024-05-20
-
《香蕉林密室》:“新南方”视野下的人性寓言
继长篇小说《美人城手记》之后,陈崇正推出了长篇新作《香蕉林密室》。
2024-05-20
-
文学史视野下的“新乡土文学”
百年来,乡土中国一直是中国文学最重要的叙述对象。
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