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顶》的生命意识:生命是一条涌动的河
在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动下,一批表现当下乡村巨变的文学作品蓬勃而出,王宗坤的《极顶》(作家出版社)便是其一。
2024-11-14
-
地域文学创作中海洋文学的差异与共性
摘要: 受沿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学创作起步晚,且佳作不多。
2024-11-13
-
静寂地张望着世界——温文锦《世界尽头的女友》论
摘要: 温文锦以其新作《世界尽头的女友》展现了80后作家对都市孤独与青春忧伤的深刻洞察。
2024-11-13
-
张炜:AI时代的小说美学
01 必要的仪式 “小说”这种形式能够存在多久,已经作为一个问号时隐时现。
2024-11-13
-
庞井君散文:性灵的涌现
庞井君的散文深沉清新,透着灵气,蕴着哲理,含着阳光,藏着温情。
2024-11-13
-
构建民间文学自主理论话语的有益尝试
1949—1966年是民间文学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民间文学在新的国家体制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2024-11-13
-
那些有情有义的故事,依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周芳一直在写非虚构,《重症监护者》《在精神病院》《我亦是行人》等连续多部非虚构作品都获得良好的反响。
2024-11-13
-
为城市立传,在纪传中刻写城市精神
对于许多现代人而言,城市即是故园,都市皆为乡土。
2024-11-13
-
朱朝敏《森林绿闪电》:以温情与希望疗愈心灵
朱朝敏中篇小说《森林绿闪电》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洞察力,编织了一幅关于人性与内心救赎的复杂图景。
2024-11-13
-
从一个元素走进一部诗集
中国文学始终对“雪”情有独钟,雪是天象变化的标志。
2024-11-12
-
对杜梨《鹃漪》的现代性解读——以托马斯 · 品钦为参照
杜梨《鹃漪》(刊载于2024-4《收获》青年作家小说专辑)最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就在于其中梦境与物理学的结合。
2024-11-12
-
丁东亚:去往新世界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今无疑已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使命,不仅需要作家们用情用力的创作实践,也离不开文学评论的有效引导,即在对文学潮流、文学现象、文学作品的深度开掘中发出主流声音,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之力。
2024-11-12
-
张二棍:河自有诗意,文学不问晋鄂
从皇天后土的山西,来到襟江带湖的武汉,江与河,晋与鄂,在这个现场以文学的名义互动互通,文学也自然而然就贯通了江河之间的无垠时空,成为一条形而上的运河,茫无涯际,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胸口。
2024-11-12
-
不装与深刻
一 有两个词语很美妙,一个是值得,一个是不装。
2024-11-12
-
三性融合——现代性、历史性、文学性
一 关于现代性,就我有限的阅读来看,比较早提出的主要人物和专著是李欧梵的《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自选集》、王德威的《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等。
2024-11-11
-
淳朴的叙事与原生态之美——浅谈阎刚小说的艺术特色
在当代文坛,立足于讲述家乡的人物和故事,携带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印记的小说作家不乏其人,而阎刚是不可多得的一个。
2024-11-11
-
激变的现实,恒久的主义
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以客观、真实为基础的创作理念,强调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观察、据实摹写,以达到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2024-11-11
-
深化工业题材创作 打造时代文学新人
吴崇源是一位长期致力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
2024-11-11
-
风吹云移山不动——《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后记
往事如烟。
2024-11-11
-
王十月《不舍昼夜》:让微光照亮“不彻底的人”
几年前,王十月在文章《总有微光照亮》中,写到自己在珠三角小镇南庄的打工经历,那些灰尘与噪音,那些人与事,让我印象深刻。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