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西部》2022年第5期|陈文 文博:一粒红色的种子
来源:《西部》2022年第5期 | 陈文 文博  2022年10月09日08:05

陈文,1978年出生于新疆裕民,高级记者,供职于塔城日报社。出版新闻作品集《行走塔城的记忆》、新闻摄影副刊集《行摄塔城之美》。

文博,从事新闻工作十年,用文字纪录身边人身边事,书写新时代的好故事。

 

一个人幼年播下的种子到了老年会收获什么?塔城市居民沙勒克江·依明给出了答案:年幼时的一粒红色种子,从播种、发芽,到分枝、散叶,再到开花、结果,历经七十多年,扎根在塔城这片民族团结的沃土上,长成了参天大树。

播种

1946年5月沙勒克江出生在塔城县哈尔墩,哈尔墩是维吾尔语“沃土”的意思,是一条有上百年历史的老街巷,沙勒克江在这条老巷子出生、成长。如今走进这条街道,两旁老旧的木门和宽大院落,让人们依稀看到旧时的模样。

时光倒回到七十多年前,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刚进驻塔城。部队正为战士驻地发愁,平常就热心肠的沙勒克江的父亲见状,专门腾出了四间房子让战士居住。从1950年到1958年,整整八年,一个排的解放军都住在沙勒克江家里。

沙勒克江的父亲叫沙依提·依明,年轻时来塔城打拼,后来成家就定居在塔城,平常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抗战期间为抗日捐钱捐物,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还被评为塔城县植树造林模范户。沙勒克江的母亲哈丽恰·尼牙孜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哈尔墩居委会主任。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沙勒克江的幼年时光,幸福而快乐。

那时的塔城,每家都有大院子,沙勒克江家也不例外,他的父亲把几亩空地让出来给部队种菜。在沙勒克江儿时的记忆中,解放军每天都要出操训练,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把院子里菜种得好好的。闲下来的时候,解放军就帮附近的老百姓干活,不管谁家有事都去帮忙。

八年里,沙勒克江与战士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就像个小尾巴一样,天天跟着解放军叔叔屁股后面跑。部队插在他家屋顶上的红旗,是他童年记忆中最明亮的颜色。

沙勒克江说:“只要是外出集体看电影、听报告和外出打靶训练,解放军都会打着红旗。”令沙勒克江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军带他看的一部红色电影,为了坚守阵地,牺牲了很多战士,但那面红旗一直没有倒,战斗结束后,红旗仍然插在阵地上。耳濡目染下,迎风招展的红旗在沙勒克江心中无比神圣。

沙勒克江一直珍藏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他和三位解放军在一起,当时只有六七岁,一脸稚气,坐在一位解放军腿上。这位解放军叫关富荣,参军时只有十七八岁,当年在沙勒克江家住,沙勒克江的父母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帮他洗衣服、缝衣服,还教会了他读写维吾尔语。

没过两年,关富荣换防走了,一开始和沙勒克江父母还有书信联系,六十年代初,沙勒克江家搬了一次家,就断了联系,没想到,时隔二十多年,这段缘分又接上了。

1983年,沙勒克江收到了关富荣一封信,原来关富荣离开塔城后到南疆阿克苏工作,一直惦记着沙勒克江一家,只要有从塔城过去的同事,他都把沙勒克江一家人的名字说出来,打听是否认识。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即便是在人口不多的塔城,想要找人也是件难事。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位在阿克苏参军的塔城籍战士,刚好认识沙勒克江,激动的关富荣立即给沙勒克江写了一封信。

后来关富荣调到乌鲁木齐工作,写信邀请沙勒克江一家到乌鲁木齐做客,沙勒克江搭朋友便车专程去乌鲁木齐看关富荣,朋友说:“快三十年没见了,人家能认得你吗?”

当关富荣打开家门,一眼认出了沙勒克江,就像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三十年寻找的艰辛和思念,尽在这一瞬间溶解。

这次重逢后,两家人重新开始来往,关富荣到塔城出差,总会到沙勒克江家做客,还专程安排沙勒克江一家到乌鲁木齐的医院体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关富荣患病去世。

儿时的红色记忆,深深烙印在沙勒克江的脑海里,从此,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乐善好施、心怀家国的红色种子,让他坚定了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全心全意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发芽

种子会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沙勒克江心中的这粒种子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萌发。

1962年,山东人孟广志家乡遭了灾,他离开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只身一人到塔城谋生。举目无亲的他在焦急地寻找住处的时候,和十六岁的沙勒克江不期而遇。得知孟广志的难处后,热心的沙勒克江把孟广志带回家,让父亲腾出了一间小库房让孟广志住。

安顿好住处后,沙勒克江软磨硬泡,让父亲帮孟广志在建筑公司找了一份临时工作。老实本分的孟广志干起活来认真踏实,一年后,孟广志把妻子和大儿子孟昭元也接到了塔城。

孟广志年长沙勒克江·依明十几岁,两人以兄弟相称。两家人朝夕相处,同走一扇门,亲如一家人,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孟广志的大儿子孟昭元八岁从山东老家到塔城,在沙勒克江家的大院里生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常随沙勒克江走亲访友。恢复高考后,孟昭元报考了新疆大学维吾尔语专业。工作后,孟昭元成为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记者,后来还多次来塔城采访报道了沙勒克江助人为乐的事迹。

孟广志的小儿子孟昭友出生在沙勒克江家的大院。说起两家人在一起的生活,孟昭友记忆犹新。“那个年代,大家的日子过得都很紧,我们全家就靠父亲的工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但父亲从不让我们在饭点的时候去沙勒克江叔叔家里玩。”孟昭友说。

其中缘由,沙勒克江心知肚明。记得有一次中午吃饭时,沙勒克江叔叔在院子里端着满满一盘拌面,叫哥哥孟昭元过去闻闻香不香,当哥哥刚凑上去闻时,沙勒克江叔叔突然按了一下哥哥的头,哥哥的嘴巴和鼻尖都沾上了汤汁。沙勒克江叔叔笑着说:“这个饭都沾上你的口水了,你必须得吃掉。”孟昭友说。

1985年,孟广志一家搬进了新房,两家人并没有因此而疏远。1997年,孟广志因患肝癌病倒了,沙勒克江每天到医院陪护。一年后,孟广志去世了,沙勒克江送走了这位相处了三十多年的好兄弟。

2001年,孟广志的妻子回山东安度晚年。2006年,沙勒克江的妻子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得知这一消息,孟昭元和孟昭友两兄弟心急如焚,赶紧给沙勒克江打电话,并拿出一万元作治疗费,沙勒克江说什么也不要。电话那头,孟昭友急了:“沙大叔,我们是不是一家人?是一家人,就别说两家话。”这笔钱孟昭友委托在塔城工作的妻妹交到沙勒克江手里。此后的若干年里,只要沙勒克江家有事,孟家都会像家人一样给予帮助。

2016年夏天,孟昭友带着全家人回到阔别多年的塔城,看望沙勒克江一家,两家人聊起往事,其乐融融。2021年6月,沙勒克江一家应邀到北京参加升国旗仪式,已在北京工作的孟昭元又宴请沙勒克江一家,共同回忆一起生活的日子,那氛围像是多年未见的家人。

分枝

发芽后的红色种子在阳光拂煦下茁壮成长,逐渐分枝。对沙勒克江的爱心善举,家人也用实际行动支持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沙勒克江在塔城县食品公司工作,工作认真负责,多次被评为商业系统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1985年被授予“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铜质奖章。

1992年,食品公司效益不好面临倒闭,沙勒克江离开单位经商干个体,在当地人流量最大的市场开了一家“放心肉店”。他做生意价格公道、童叟无歁,从不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不少市民买肉只认准他的店铺,他家里也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

手头略为宽裕后,沙勒克江决定拿出每月三分之一的收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每逢教师节来临时,沙勒克江会为各族老师提供平价肉。逢年过节,他也会为家庭困难的邻居送肉送菜。看到附近居住的孤寡老人、老军人无人照料,他和妻子时常去给老人做顿可口的饭菜,帮他们洗衣服、缝补衣服。他还资助了塔城市第一小学蔡继勇等三个孩子从五年级读到上大学。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2009年7月底的一天,沙勒克江召集全家人,郑重宣布:在自家院子里升国旗。

这并不是沙勒克江心血来潮之举,而是思忖良久后做出的决定。“七·五”事件发生后,沙勒克江总想着为国家做点什么,他想起了小时候解放军住在他家时屋顶的红旗。对!升国旗!

当他决定在自家院子里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从准备国旗旗杆到确定升国旗人数再到提供早餐,连续开了三次家庭会议,都得到了妻子和子女的支持。

沙勒克江的二女婿吾买尔说:“我第一个举双手赞成爸爸的决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对党、对祖国有一颗赤诚的心。”此后,孩子们每个月发工资时都主动交钱给沙勒克江,有交300元的,有交200元的……

听说沙勒克江要在院子里升国旗,有人问他:“国旗都是在广场上升的,你为什么要在自己家升国旗?”甚至还有人不怀好意地问他:“你是不是得了什么好处?还是想出风头?”

沙勒克江回应道:“现在的生活不好吗?你们没有享受过国家的好政策吗?我作为一个老百姓,想用升国旗来表达一下对党和国家的感谢。国旗就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每个中国人的头顶上都飘扬着五星红旗,不仅仅是在广场上。”

2009年9月30日,沙勒克江第一次在小院里升起了国旗。让沙勒克江意外的是,附近的邻居闻讯赶来参加,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升国旗的信念。

此后,每逢重大节日,沙勒克江都会在自家的小院举行升国旗仪式。越来越多的亲戚朋友、周围邻居都自发地到他家参加升国旗仪式。再后来,不仅是新疆各地州的,全国各地在塔城旅游的游客听说后也会赶来参加升旗仪式,在边陲小城感受浓浓的爱国情。

八十三岁的王福林是沙勒克江的邻居,见证了升国旗仪式从无到有、人数从少到多的过程,他还捐助了两千元支持沙勒克江升国旗。“当时沙勒克江·依明提出要定期举行升国旗仪式,这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我坚决支持他。”王福林说。

沙勒克江除了升国旗外,他还是一名草根宣讲员,经常在升起的国旗下给大家做宣讲。

“我们现在吃穿不用愁,看病有医保,困难家庭还有最低生活保障金……这些都是党对我们的关怀,我们要感恩党和祖国,维护民族团结。”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国歌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升国旗,唱国歌,大家的心就凝聚在一起了。”

……

时间久了,国旗褪色变旧了,他就整齐地叠好,收藏在一个盒子里,这个盒子成为家里的“红色传家宝”。小院里升旗用旧了的一百四十一面国旗,每一面都被沙勒克江熨得很平整,一些国旗还用针线细心缝补过。

沙勒克江原来没有拿过针线,第一次缝国旗的时候手指就被扎了好几次,后来才慢慢学会了用针线。沙勒克江说:“疼是疼,可是我不在乎,这是我的祖国母亲,这是我对母亲、对祖国的一份爱。”

随着沙勒克江的事迹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荣誉纷至沓来。他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治区优秀宣讲员、自治区道德模范,2019年和2021年两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最让沙勒克江难忘的是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作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到天安门观礼,亲身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强盛。

得知有幸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消息时,沙勒克江兴奋得一个晚上没睡着觉。10月1日6时30分,沙勒克江跟一同观礼的嘉宾从北京的住地出发,前往天安门广场。离广场越近,沙勒克江·依明的心就跳得越快。

那天,他坐的位置特别靠前,能清晰地看到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他被深深震撼了,看着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心里有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自豪感。沙勒克江看着五星红旗升起时,眼里充盈着泪水,跟随群众队伍齐声合唱国歌时数度哽咽。

散叶

一棵大树的生机需要靠根不断汲取营养,沙勒克江从父辈开始的四代爱国情给这棵大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让这棵大树枝繁叶茂。

坚持升国旗十二年,两鬓斑白了,但沙勒克江有一个心愿始终在心中萦绕:那就是带着一家三代人去看望国旗护卫队。

2021年5月7日,十二岁的双胞胎孙子沙巴依丁·沙拉依丁和阿拉依丁·沙拉依丁把爷爷升国旗的故事和自己的愿望写在了信里,寄给了解放军仪仗大队国旗护卫队。一同寄去的,还有沙勒克江家当年升起的第一面国旗。

“爷爷,我们能去北京吗?”寄出信后,双胞胎孙子一天天期待着回音。

不久,沙勒克江一家人收到了邀请。他们将前往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并和国旗护卫队进行互动交流。听闻这个好消息,一家人又惊又喜,担心随之而来:旅途奔波,七十五岁的沙勒克江身体能否受得了?沙勒克江摆摆手说:“只要能看到升国旗,再累我也能坚持。”

北京那边是啥天气?要不要带些厚衣服?沙勒克江想了想后说,衣服别带太多,小国旗要多带一些。

经过多方努力,一家三代人跨越三千四百公里从边陲塔城来到了首都北京。到达北京时已是深夜,沙勒克江一家人第二天依然早早就起了床,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天安门广场看看。

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北京就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不等雨停,沙勒克江就带着家人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在这里,他一边走一边回忆,给大家讲起了受邀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的感受。

“当时我就坐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乘坐检阅车从我面前驶过,我心里激动坏了。国歌声响起时,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顾不上擦。”两年前的情形,沙勒克江历历在目。

这虽然是沙勒克江第三次来到天安门广场,却是一家三代人第一次一起来到这里。听完了爷爷的故事,双胞胎孙子拉着爸爸沙拉依丁的手,问个不停。

沙拉依丁的心情和他们一样兴奋,给儿子讲起了自己同父亲在天安门的故事。“上一次,是爷爷带着我来这里看升国旗。这一次,是一家三代人一起来。我们一定要像爷爷一样,把爱党爱国之情深深根植在心里。”他说。

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沙巴依丁和阿拉依丁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地敬了少先队队礼。礼毕后,兄弟俩对爷爷和爸爸说,一定要向烈士学习,长大后不辜负期望,接过爷爷和爸爸的接力棒。

天空时阴时雨,沙勒克江一家人在天安门广场看了又看、走了又走。想到将在这里参加升国旗仪式,每个人的脸上都难掩笑容。

这次,同沙勒克江一家人一同前往北京的,还有哈尔墩社区党总支书记巴哈尔古力和多年来一同升国旗的老邻居王福林。他们将一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升国旗前夜,一家人辗转反侧。

6月1日3时许,沙勒克江·依明一家人从北京的住处出发,前往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七十五岁的老人,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方。

3时30分许,一家人到达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台下。

游客陆续到达,沙勒克江·依明和家人们分发起了小国旗。三百面小国旗,将周围染成了一片红色。

4时48分,军乐队奏响国歌的第一个音符。

46秒的时间里,沙勒克江的心“咚咚咚”地跳着,越跳越快。一家人的心跳动在同一个频率,耳边似乎能听到回响。

当国旗到达旗杆顶端。第一缕曙光在东方出现,照亮了沙勒克江·依明胸前的奖章,照亮了沙拉依丁胸前的党徽。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国旗泛着红光,双胞胎孙子胸前的红领巾与国旗交相辉映。

国旗高高飘扬,一家人心潮澎湃。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正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置身国旗护卫队的荣誉室,跟随着队员袁晋爽的脚步,沙勒克江一家人聆听着他们护卫国旗的故事。

这里收藏着许多面特殊的国旗。在一块由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官兵制作的“石头国旗”前,沙勒克江一家人驻足停留。他们用手轻轻抚摸着“石头国旗”,用指尖感受着边防官兵火热的爱国之情。

“长大后,你们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戍守边关、保家卫国。”沙勒克江对双胞胎孙子说。

参观荣誉室后,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围坐在沙勒克江身边,静静听他讲述在自家小院升国旗的故事。

“我为什么要升国旗?因为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每一次升起国旗的时候,我就像投入了妈妈的怀抱。”沙勒克江诉说着心底的感受。朴素的话语,打动了在场的队员。“听沙勒克江老人讲了他们升国旗的故事,我备受鼓舞。对我们而言,每一次升国旗、每一个哨位,都是我们的战场。我们守护的是国旗,升起的是中华儿女心中的信仰。”袁晋爽说。

“能教教我们升国旗么?我特别想学。”沙拉依丁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悄悄地问袁晋爽。

“没问题,我们现在就去。”营区内的国旗杆下,袁晋爽毫无保留地教授起升国旗的动作要领。

长五米、宽三点三米,眼前的这面国旗是全国升降国旗中最大的一面。在袁晋爽的指导下,沙拉依丁一遍遍地练习着甩旗的动作。

儿子结束练习,沙勒克江不由自主走上前去,深情吻了吻国旗,将脸紧紧贴在了国旗上,热泪夺眶而出。“像是小时候妈妈抱着我一样,温暖、幸福。”他说。

离开国旗护卫队前,沙勒克江拿起双胞胎孙子寄给国旗护卫队的那面国旗,亲手递到了国旗护卫队队员的手中。官兵将这面国旗精心地存放在荣誉室的陈列柜内。这面国旗将与南沙守礁官兵升起过的国旗、巡守“蓝色疆土”的海警船上悬挂过的国旗、开山岛上守岛卫士王继才夫妇升起过的国旗一起,留在国旗护卫队,留在祖国的心脏。

开花

莫看花儿迟迟开,守得真心第一怀。在幼年时种下的那粒红色种子几十年后终于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2021年6月7日,七十五岁的沙勒克江迎来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时刻。这一天,他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巴哈尔古力是沙勒克江的入党介绍人,也是他的老邻居。看着沙勒克江光荣入党,巴哈尔古力说:“沙大叔成为党员后,社区党员队伍的力量更强了。”

宣誓后,父子俩同时佩戴党徽,在小院中升起了国旗。

右腿向前跨出一小步,右臂用力将国旗向右上方甩出,停顿一秒后挺身立正,注视着国旗冉冉升起……甩旗的那一刹那,沙拉依丁身上有着国旗护卫队擎旗手的影子。

曾邀请沙勒克江一家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国旗护卫队官兵,以视频的方式,向沙勒克江送来真挚祝福。

视频中,国旗护卫队升旗手袁晋爽铿锵有力地说:“您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也激励着我们全体官兵。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们一定牢记初心使命,更好地肩负起护卫国旗的神圣职责!”

沙勒克江激动地说:“我今天非常激动,抚摸着胸前刚刚佩戴的党徽,我感到光荣和骄傲。我会永远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继续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者、民族团结的楷模、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带领身边的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我家小院。”

结果

受沙勒克江的影响,他的六个孩子,有的是共产党员,有的是道德模范,有的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儿子沙拉依丁更是传承了他的好品质。

在沙勒克江荣誉室的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张沙勒克江与儿子沙拉依丁的合影,两人身披绶带,手里分别举着“团结友爱道德模范”“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奖杯。

“我父亲是一个热心肠,小时候每次去看望那些身体残疾、家庭困难的叔叔阿姨,他都会带上我。他时常对我说:“我不求什么回报,如果你碰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把这份爱心送给他。”沙拉依丁说。

2002年,从新疆医科大学毕业后,沙拉依丁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回到了塔城,成为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

从参加工作开始,他就立誓做一名品德高尚、技术过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好医生。工作中,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出院后,沙拉依丁依然与他们保持联系,询问健康情况。

2010年,患者翁才约做了膀胱造瘘术,术后需要终生更换导尿管。翁才约家在兵团第九师一六二团,距离塔城市十五公里。他家庭困难,沙拉依丁便自掏腰包买管子,每月上门免费为行动不便的翁才约更换导尿管。

工作以来,沙拉依丁用在帮助困难患者身上的钱有八万余元。沙拉依丁深感个人力量有限,2014年成立了由三十八人组成的“爱心父亲”团队,队员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等,每人每月拿出一两百元帮助有困难的人,用爱心温暖那些孤单的心灵。

“我愿意用一辈子时间去做这些事情,用我的微薄之力让父老乡亲病痛少一点、心里暖一点。”沙拉依丁说。

沙拉依丁时常牵挂他的“汉族妈妈”赵秀娥。今年七十岁的赵秀娥瘫痪在床已有四十四年,早年与丈夫离异,和女儿一起生活。后来,女儿不幸遭遇车祸精神失常,她和女儿的生活陷入困境。

赵秀娥因长期卧床引起膀胱结石伴排尿不便,沙拉依丁给她成功实施了膀胱造瘘术。当沙拉依丁得知赵秀娥的遭遇后,治疗上对她特别用心,像对妈妈一样细心周到地照顾她。

赵秀娥每两周需要更换一次导尿管,一旦导尿管不通畅便会危及生命。十多年来,沙拉依丁坚持在工作之余到赵秀娥家给她换药、换管、按摩……赵秀娥还患有糖尿病、心脏病,沙拉依丁不定时给赵秀娥做健康检查,抽血、量血压……

“沙拉依丁就像我的亲儿子,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照顾我的生活,我打心底里感动。”赵秀娥说。

沙拉依丁的妻子也是医务工作者,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夫妻俩奋战在一线,连续在单位工作四十多天没有回过家,他们说,保护群众的健康安全是神圣职责。

沙拉依丁的双胞胎儿子在塔城市第二小学上六年级,受父亲和爷爷的影响,两人经常在学校讲“沙勒克江家小院”的故事,号召周围同学来小院参加升国旗仪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今,在沙勒克江家小院升国旗仪式上,总能看到两个双胞胎兄弟和同学的身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哥俩录制了为武汉加油的视频,向全体同学发出了“勤洗手,多通风,出门戴口罩”的倡议,用自己的力量,为防疫工作作出了贡献。兄弟俩说:“我们小时候爷爷就带着我们去帮助生活困难的人,是爷爷教会我们要有爱心,要热爱祖国。爷爷是我们的好榜样!”

在沙勒克江的影响下,曾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好少年提名奖的外孙女苏比拉·依孜江,小时候经常把自己的零花钱节省下来,冬天给环卫工人买手套,夏天给环卫工人买水喝。

“爷爷经常教育我们要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爷爷就是我的榜样。我长大以后也会像爷爷一样做一名帮助他人的人,做一个爱党、爱国的好公民。”苏比拉说。

外孙伊里亚斯·吾买尔从小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也是学校的“体育健将”,2019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沙勒克江鼓励他报考警察学院,希望他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伊里亚斯后来考入新疆警察学院。更让沙勒克江满意的是,2021年6月爷孙俩相继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扎根

甩旗、升旗,这看似简单的动作,沙勒克江已经持续做了十三年。

“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了我,我会牢记,不仅我要讲,我的儿子和孙子也会一起讲。”每次在家举行升国旗仪式、宣讲活动,沙勒克江都会让家人一起参加。

沙勒克江在自家小院升国旗的故事,在塔城早已家喻户晓,他也被人们尊称为“老旗手”。有不少亲友劝沙勒克江多休息休息,别累坏了身子。他回答说:“只要我能站起来,就要把升国旗仪式坚持下去。就算我站不起来了,我的儿子、孙子也会替我把国旗升上去。”

除了升国旗外,沙勒克江还热心公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沙勒克江拿出获全国民族团结模范的一万元奖金,购买生活物资和口罩,做好热气腾腾的抓饭,慰问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干部和民警。

谈到未来的路,沙勒克江说:“我讲不动了,我的儿子会讲,儿子讲不动了,孙子也会接过接力棒。我家的小院里,永远会有国旗高高飘扬。”十多年来,始终有一条主线指引着这一家四代人,那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们深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只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如今,沙勒克江家的小院已成为塔城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这里参加升旗仪式的干部群众超过了二十四万人次,发放了小国旗八万五千面、国旗徽章一万枚。

“每次走到沙勒克江家的小院附近,都能看到国旗迎风招展,心里踏实又温暖。”哈尔墩社区党总支书记巴哈尔古力说,“沙勒克江的爱国情怀是植根于内心、流淌在血液里的。”

沙勒克江所在的塔城地区被称为民族团结的沃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生活着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等二十九个民族,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语言互通、饮食互通、歌舞互融,沐浴在民族和睦相处、文化绚烂包容的氛围里,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文化,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的新曲。

沙勒克江生活在这里,爱国主义的情感、民族团结的情谊早已融进了他的血液和身体。在这片沃土上,还有很多的家庭像沙勒克江家一样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那粒最初的红色种子早已长成一棵爱党爱国爱疆的参天大树,也必将会从一棵树发展为两棵树、三棵树……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