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之手,贯虱之睛” 新疆古籍修复师为古书“续命”
“我们被称为‘古书的医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古书‘续命’,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新疆古籍修复师米娜娃尔·阿不都边说边小心翼翼地翻动手中那张千疮百孔、薄如蝉翼的古籍书页,动作迅敏,调整好位置放平后,便开始了书页修补。
近日,中新社记者来到新疆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大理石铺成的修复台上,各类修复材料摆放整齐,墙上挂满了各种刷子、毛笔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米娜娃尔·阿不都正和同事们伏案工作。
只见她右手执毛笔,蘸好事先调制的糨糊,围着洞口抹匀,再将左手中纸性、厚薄、颜色甚至纹路都一样的修补用纸贴上,右手食指指尖向下一压,左手顺势向外撕扯。如此,一个破损的洞就修复好了,整个过程在几秒之内完成,这样的动作她几乎每天要重复上千次。
米娜娃尔·阿不都说:“书页修补只是古籍修复当中的一个环节,还包括拆书、揭页、配补纸、压平、打眼、穿纸捻、缝线等步骤,一位古籍修复师就相当于一位全科医生,要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
新疆古籍藏量丰富,这些古籍忠实地记录着新疆历史发展轨迹,承载着新疆独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本古籍都是记录我们历史的珍贵文献,把这些文献整理好、修复好、延长它们的生命就是我的工作。”米娜娃尔·阿不都说。
2008年,米娜娃尔·阿不都首次与古籍修复结缘。“当时我去国家图书馆参加会议,休息时无意间走进古籍修复室,看到每一个人都在认真细致地工作,一堆老旧残破的纸张在他们手中重获新生,这让我产生了兴趣。”
此后,2010年新疆图书馆选派她到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学习,师从中国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先生。“刚开始三个月,我什么都不懂。一些专业方面困难特别多,杜老师一遍一遍教给我。本来只有一年的课程,但深入了解后,我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又主动申请多学了一年。”米娜娃尔·阿不都说,折、裁、压、墩齐等,几个常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她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习、实践,扎实的基本功为她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成归来后,米娜娃尔·阿不都成为了新疆为数不多的古籍修复师之一。多年来,她已完成十几本古籍修复。然而,她的古籍修复生涯却并不顺利。一次,在修复完一本古籍后,她的左眼突发疾病,几乎失明。
“我当时特别难过,自己学了两年的古籍修复,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左眼突然什么都看不到了。”米娜娃尔·阿不都说,她当时最担心的是不能再从事自己喜欢的古籍修复了。
好在后来经过手术,米娜娃尔·阿不都的视力得以恢复,又如愿坐到修复台前修复古籍,多年如一日。“修书也是修心,我们这个行业除了热爱,还需要坚守。”她说。(完)
更多
好的创作是将文学与时代的敏感性合而为一
“好的作家比如老舍,他的文学敏感性和时代敏感性是天衣无缝的,甚至可以说是同一种敏感性。这是非常难得的状态。我们在写小说时不断努力、徘徊,都是在找这种敏感性。”
更多

“人民文艺”的香港之旅
1946至1949年间“人民文艺”在香港的历史际遇,尚未被充分关注……
更多
散文 | 深埋的格桑
爱从未缺席,它只是被贫瘠的年代挤压成粗粝的硬块,待风霜蚀尽棱角,才显露出温润的内核,沉重如初,亦温柔如初。原来母亲的爱,早已以不同的形态,深埋于时光的褶皱里。
散文 | 梅雨漫步沙湖
梅雨,是天地间一剂无声良药,以最温柔的方式,治愈心灵的创伤。它没有雷电的轰鸣,也没有暴雨的猛烈,只是以一种恒久、近乎悲悯的姿态,默默守护着在雨中漫步的人。雨,是世间最包容
散文 | 古城人家
古城是历史的活化石,而守护它的古城人家,才是真正的文明薪火传递者。
散文 | 父亲与二胡
本文以湖南洞口县宝瑶村的省级非遗 “罗溪熬茶” 为背景,讲述了瑶寨老艺人父亲与返乡女儿冬妹子在乡村变迁中的故事。父亲以一把承载着雪峰山记忆的旧二胡,坚守着古老民乐,从早年卖
诗歌 | 花一样的伤口(组诗)
就这么相安无事坐着 早晨就会美好,风像孩子一样跑过 跌一跤,再爬起来 小区的一切都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