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与农民读者
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作家宗璞在《三松堂断忆》一文中说:“父亲很重视读者来信,许多年常常回信,星期日上午的活动常常是写信。和山西一位农民读者车恒茂老人就保持了长期的通信,每索书必应之。”
车恒茂是山西晋城县(现晋城市)西上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少年时代读过多年私塾,对哲学、古汉语语法和书法都很感兴趣。一次,他与一位朋友品评时事人物,随口说了一句:“国内大人物多出于南方。”朋友反驳说:“未必!咱河南有个冯友兰,却写完了全部《中国哲学史》!”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车恒茂从此记住了冯友兰的名字,并买到《中国哲学史》,利用闲暇时间反复阅读。
其间,车恒茂遇到了一些疑难问题,便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按着书后附印的地址,大胆给冯友兰写去一信,以求指教。冯友兰收到车恒茂的来信后,很快回了信,并随信寄来自己的几本著作。收到一位闻名中外的教授的来信,让车恒茂对冯友兰这个未晤面的先生从心底里产生了信赖,也更加坚定了他自学哲学的信心。
此后,冯友兰每有新作出版,车恒茂都会在第一时间购买。对于书中读不懂的地方,车恒茂就会去信求教,冯友兰也在百忙之中一一回复,还不时把新出版的书寄来。在写给车恒茂的信中,冯友兰解惑释难从不居高临下,都是用讨论或启发的口吻,两人之间书信往来很是投契。有一次,冯友兰在信中有感于自己曲折的学术经历,赋一联语述怀:“终身教研两依据,一生文章半检查!”车恒茂读信后,一面表达自己对冯先生的敬重和同情,一面附上一副冯友兰的嵌名联曰:“友交天下士,兰为王者香。”
据车恒茂回忆,他与冯友兰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开始通信的,大约是1935年,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一直持续到1990年冯友兰逝世前夕。即使在病重住院期间,冯友兰不能提笔写字,仍然让外孙女代笔,为车恒茂回信。
1990年11月26日,冯友兰在北京与世长辞。闻此噩耗,时年85岁的车恒茂悲痛万分,彻夜未眠,拟定了一副挽联:“博学大儒,村夫野老,六十年鸿雁传谊,古人有几,今人有几,细思想我真有幸;巨文宏章,高年遐龄,九十载书海探微,国内可数,国外可数,再琢磨公不足悲!”记述了两人从未谋面却“神交”半个多世纪的特殊书信情缘。
更多
理解《红楼梦》的伟大,自然心生敬畏
在白先勇眼中,《红楼梦》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书”,是“越看越了不得的东西”。
更多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李镜池在北平来去匆匆的一年
山河破碎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人能够置身事外。
更多
散文 | 一把雨伞和一棵杏树
一棵旺盛且勤劳的杏树,因为与我有关的一把雨伞而腰斩了,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小说 | 刘老太太
固执的刘老太太用健康去交换农村所谓的“争一口气”,结果气是争了,体面地盖起了二层的楼房,但却彻底地失去了健康。失去健康的刘老太太连一只麻雀都羡慕。
散文 | 故乡的童年时光
故乡的青砖灰瓦下,鹅卵石巷道是儿时的乐园,留有我童年的足迹。故乡的山峦、溪流、田野、学堂在记忆里刻下了深深烙印,那亲情与乡音是生命中温暖的底色,是一生的眷恋。
诗歌 | 繁文缛节裹挟的人(组诗)
婚礼,旧藤椅,遗漏的情书
诗歌 | 夏日的自由
组诗《夏日的自由》,共 八首,以夏日为时空背景,以“自由”为精神核心,呈现出一个自由与真实交错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