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叶永烈科普科幻创作思想与实践座谈会”发言摘要

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   2020年06月15日08:57

6月10日下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的“叶永烈科普科幻创作思想与实践座谈会”在京沪两地视频连线同步召开。

在北京主会场,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杨焕明,科幻作家、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韩松,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卡林加奖”获得者李象益,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刘堂江,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王挺分别作重点发言。在上海分会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褚君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洪星范分别作重点发言。会议期间播放了科幻作家刘慈欣、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录制的发言视频。在交流发言阶段,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王韬,新生代科幻作家江波,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吴越,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出版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主任颜实,北京景山学校语文特级教师周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郑永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孙丽琳,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卫英,青年科普科幻作家左文萍等先后发言。

以下是重点发言摘要(按发言先后顺序)。

杨焕明:叶永烈先生是科普工作者引以为傲的榜样

叶永烈先生是在1979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我们为有这样的会员深感骄傲。叶永烈先生一生辛勤耕耘于文坛笔界,著作等身,多才多艺,奉献给社会大量脍炙人口的科普科幻精品佳作,他是广大青少年的科学导师,时代的精英翘楚,同时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荣耀,是科普工作者引以为傲的榜样。认真总结叶先生的科普科幻创作成功之道,对于新时期众多行业的创新发展都有借鉴和启迪意义。最后,建议以叶永烈先生名义设立科普领域内相关奖项,以引领激励创作事业发展。

韩松: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叶永烈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科普科幻作家、报告文学作家,他的科幻成就主要有三点:第一,在科学的基础上建构起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展现了中国梦;第二,他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想象力,发挥了科幻作为类型文学的特点;第三,他表达了对社会和历史深深的关切,将未来与历史融为一体,展现了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前辈们的科幻小说具有一些共性:第一,倡导科学救国、科学兴国。倡导在科技方面追赶世界潮流,既要虚心向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同时也要大力自主创新。第二,他们是承上启下的科普科幻重要作家,面向下一代,激励后浪成长。第三,他们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关照,不断突破想像禁区,突破思考边界,主张思想解放才能带来其他方面的进步。他们一生都在探求宇宙真理和人生答案,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把毕生所学,贡献给公众、社会,影响了千万人的思想,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李象益:叶永烈先生是科学普及的先行者,是科普创作的引领者

叶永烈先生是科学普及的先行者,是科普创作的引领者。叶永烈先生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关注青少年、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现代科普创新教育理念。当前世界科学教育与科普事业发生巨大变迁,我们正从信息时代走向一个创意时代,教育的目标要从“公共利益”提高到“共同利益”,需要具有人文情怀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力的全新思维的人。我们科普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叶永烈先生的精神,关注推进深度教育,把科普教育与科普创作,从知识的普及提高到更加重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以及培养创新思维及思维变革的新高度,要为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想、有担当、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做出我们的贡献。

刘堂江:叶永烈先生的教育家情怀

叶永烈先生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多篇作品被选入各版本教材,“在几代青少年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深印记”。叶永烈先生的身上也满是教育家情怀。这首先体现在他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大爱上,《人才成败纵横谈》《中国科学明星》等作品从人才成长规律的角度,指导青少年如何成才。叶永烈先生的创造精神也是教育家特质的体现,他创作的科普科幻作品充满奇思妙想,培养了青少年的科学思维与创造思维。叶永烈先生教育家气质的另一个体现在于他的担当气概,坚持创作,坚守真理,勇于尝试,自觉肩负起了促进国家科普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任。叶永烈先生作为科普作家的教育家情怀,给予了当今科普教育工作诸多启示,应为立德树人的教育者所弘扬光大。

王挺:我们要像叶永烈先生那样,重视青少年、回应人民关切、提携后来人

像叶永烈先生那样,把科普科幻工作重点放在青少年身上,尽心为青少年服务,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鼓励青少年保持童真和好奇心,“把一个个问号拉直变成惊叹号”,引导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培养科技创新大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像叶永烈先生那样,摸准时代发展脉搏,把握人民科普需求,用准确、生动、有趣的形式,有针对性开展精准科普。新时代的科普科幻工作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关切,提供科学食粮,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像叶永烈先生那样,关注科普科幻人才培养,推动高水平科普创作队伍建设,用科学精神打造时代精品。科普创作需要补充“后浪”,希望更多科技工作者、传播者加入科普创作队伍,传承发扬老一辈科普作家优良传统,用心原创科普科幻优秀精品,把我国科普科幻创作事业发扬光大。

褚君浩:传承叶永烈先生的科普精神

叶永烈先生热爱科学、热爱科普,一生勤奋耕耘,全身心投入,硕果累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叶永烈先生的科普精神有三个方面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光大。第一,要用文学的语言来写好科普作品,将科学性与文学性融合起来,使科普作品更具可读性、感染力;第二,要掌握科学前沿的动态,特别是科幻小说一定要有科学的内核;第三,鼓励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创新和多元化,宽松的氛围有助于催生优良的科普作品。

现在科普事业蓬勃发展,我们要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多方位、多人才来做多维度的科普。科学家要做科普,也需要专业的科普人才来做科普,应该设立科学传播专业。相信我们科普界一定会很好地传承叶永烈先生的科普精神,更好地发扬光大科普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发挥好科普在推动我们社会时代进步所起的作用。

卢宝荣:叶永烈先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对我从事科学事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叶永烈先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开启了我的无限联想,让我形成了独立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对我从事科学事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缅怀叶先生及其贡献之际,我对科普科幻创作,谈几点想法:

一、科普科幻创作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石和根本,缺乏科学性,科普科幻作品便失去了意义。

二、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前进的脉络,充分体现科技发展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或科学问题。

三、科普科幻作品应该与振兴中华民族以及建立科技强国迫切需求的科技领域密切相关,要瞄准国家发展目标和重大需求。

四、要以创新作为激励民众热爱科学的动力,创作具有真正教育意义和知识内涵的原创性“硬”科普作品。

五、要提升科普科幻作品的趣味性,吸引和激发广大受众对作品的喜爱和热衷。

科普教育和科普传播是每一位科普工作者的重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认真钻研、努力创作,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洪星范: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叶永烈先生是和《十万个为什么》划等号的

关于叶永烈与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对于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纂工作,他是唯一一个参加了全部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撰写工作的作者,也是每个版本撰稿最多的作者,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叶永烈先生是和《十万个为什么》划等号的,在这里谨向叶永烈先生表达最深切的敬意。

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的产业化发展。随着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一个以“十万个为什么”为核心的涵盖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网络平台、舞台剧、科普教育的产业链已见雏形。叶永烈先生对于《十万个为什么》的产业化发展方向非常支持,更为这个传统科普品牌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

第七版《十万个为什么》该怎么做?虽然叶永烈先生不能再参与编纂了,但我们有责任把这个中国第一科普品牌做得更好,也希望科普专家们能够继续给我们大力支持。

刘慈欣:从叶永烈先生身上汲取力量,把中国科幻发扬光大

叶永烈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幻繁荣时期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家。我与叶先生都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的荣誉主任。叶永烈先生一生勤于思考,精于创作。他创作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了脍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曾经创下数百万销售记录,被改编为多个版本的连环画。他的科幻作品以描写科技光明的一面见长,以生动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愿景,在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轰动影响,点燃了少年儿童的科学梦,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勇气。中国科幻应当汲取优秀科普科幻的创作营养,在像叶先生这样的先驱者身上汲取力量,把中国科幻发扬光大。在这里我对叶先生表示深切的怀念。

李成才:让科技在纪录片中生动地流淌

大家好,我是中国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在1915年,中国的第一本科普杂志——《科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诞生。四年之后,美国的杜威先生来到中国,向中国提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要与中国的文化进行对接了。之后现代科学一点一点地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但是它非常地缓慢。1952年,中国进行了第1次扫盲。当时百分之八十七的中国人是文盲,其中就包含我的父亲和母亲。文盲到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没有科学的思维用于判断周围的事物。他不会有科学的逻辑、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没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还有科学的逻辑体系,那我们在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阴谋论,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抬杠,都会斩钉截铁地表达一些东西。这势必会影响我们整个文明进程。于是,就有像叶永烈先生这样的人在不遗余力地推广着科学知识。科学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它是大众的一种生活和思考问题的一套方法。之后,我记得是在2015年,我们为团队写下了slogan,就是让科学在纪录片中生动地流淌。于是不管我们做了《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创新之路》,以及《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包括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影片《百年金融》《基金的力量》,还有电影《摇篮》,都是把科学知识的传播作为首要的一个前提。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我们是这样来理解中国,因为中国的确是,大众太需要科学知识的传播、需要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有叶永烈先生这样的楷模,也有科协这样的国家力量,还有科普作家共同的眷恋。相信科学与理性的光芒能早日覆盖我们的中国,我们会一起努力,一起达成这样的理想和愿望。

江世亮:以叶永烈先生为榜样,勇担社会责任

满足社会大众对新知识的渴求、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是叶先生开启科普写作之路的初衷。现今,“民生科普”“应急科普”的任务紧迫,需要科学家、科普作家以叶永烈为榜样,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叶先生在创作手法上与时俱进,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推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

中国的科技创新需要张扬科学幻想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学习和传扬叶先生作品中传递的社会责任感和勇立潮头的探索实践精神,在当前更显迫切。

王韬:与时俱进,推动科普学术化、学科化

参加本次座谈会有两个主题,一是追思和缅怀,二是展望与实干。结合自身的科普实践,谈三点感想。首先,科普要与时俱进,与科学发展相适应。以本次疫情为例,应急科普、互联网科普、复工复产相关科普是目前的创作与研究重点。其次是科普学术化,研究如何实现科普转化率。以健康科普为例,把评价方式从活动参与人数,图书销售量,网络点击量转变为人群健康指标的变化,让健康科普真正转化为大众健康 这是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最后是推动科普学科化。现在,我们已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了“医学传播学选修课”,还联合多个大学成立“中国医学传播学教学联盟”,让医学科普得到更好的理论指导,也对青年人才培养进行机制体制探索。

江波:继承叶永烈先生科普型科幻创作并发扬光大

还记得先前拜访叶永烈先生的经历,对叶永烈先生的谦逊及著作等身的成就印象深刻。《小灵通漫游未来》不仅影响了我的童年,也为无数人打开了科幻的大门,更是引领许多人进入科幻写作的领域。叶永烈先生的科幻小说多为科普型科幻,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幻类型深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但如今这类作品很少。当代科幻作者应在缅怀叶永烈先生的同时,以他为榜样,努力写作,将科普型科幻继承并发扬光大,让它在少儿科幻领域中大放光彩。

吴越:用科学幻想呼唤出未来真正的“小灵通”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2018年采访叶永烈先生的经历,叶永烈先生在待人接物上有真诚、坦率、务实的风格,且因做事脚踏实地而在一生中能够拥有多重空间、多重成就,着实令人敬佩。2019年9月,病中的叶永烈老师撰文谈《十万个为什么》受欢迎的原因时,没有写自己在其中的作用,而是表达了对这套丛书今后发展的希望。《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创作过程凝聚着叶永烈先生对未来的信念,而其最终出版更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身为编辑,也作为一位母亲,更是深刻体会到了叶永烈老师为国产少儿科普读物的发展付出了多少心血,甚至在生命的最后还在为了孩子们用科学幻想呼唤出未来真正的“小灵通”。

颜实:发现和培养科普创作人才

叶永烈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普大家,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里我仅从科普人才成长的规律的角度谈几点想法:第一,科普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需要伯乐,特别要重视发现培养年轻的科普作者,在开始创作的关键时期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第二,要对优秀作家作品进行深度的阅读和研究,努力传承科普创作的文风和经验;第三,科普创作需要详实、严谨、高效的工作模式,更要有缜密的思考和创新;第四,科普创作需要有丰厚的资料支撑,要注意收集和积累第一手素材。我们今天应该下大力气鼓励和培养更多的理工科的学生从事科普创作,这对我们国家未来科普科幻事业至关重要。

周群:叶永烈先生对青少年儿童科普教育的诚心、热心与恒心

叶永烈先生身体力行,为孩子们而创作,作品讲究有趣味、艺术性,他热心扶持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事业,用作品激发几代青少年的科学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引导孩子们爱上科学,在传承中培育出一批批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叶永烈先生对待青少年儿童科普教育的诚心、热心与恒心,对于后继者来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如何做好青少年儿童的科普科幻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郑永春:学习叶永烈,坚定信心、潜心创作,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科普创作道路

叶永烈先生,一辈子勤奋不辍,作品丰硕,广泛流传,是我们晚辈们仰视和学习的榜样。先生以切身的经历向我们传达:科普作家们要坚定信心,沉下心来潜心创作;要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科普创作道路,找到自己擅长的科普方式,相信用心写出来的东西终会得到认可。

希望相关机构能够建立关于科普作家的支持机制,在考评体系中增加关于科普的评价指标,给予科普作家们支持和帮助,能够为科普作家们提供稳定的预期,建造使科普作家们能够潜心创作的良好写作环境。

孙丽琳:保留好奇的火种,以叶永烈先生的精神为指引,推动更多科普科幻佳作问世

希望通过科普和科幻作品,增加科学的受众面,唤起更多人特别是孩子们对宇宙和太空的好奇心;希望鼓励科学家多参与科普科幻创作,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吴季理事长撰写科幻小说《月球旅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呼吁建立机制,为科学家进行科普和科幻创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我们应以叶永烈先生的精神为指引,加强科普科幻创作队伍建设,推动更多科普科幻佳作问世,保留好奇的火种,为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王卫英:加强叶永烈先生的专题研究

叶永烈先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科幻基地)的荣誉主任,对科幻基地工作尽心尽力,鼎力支持,为推动科幻基地事业发展和扩大社会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科幻基地团队做出不少工作,受到了中国科协各级领导及业界的认可和关注。

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关于叶永烈先生的专题研究著作汇编出版等工作尚在推进,叶先生有生之年未能看到成果,令人遗憾。希望这些成果早日面世。愿叶先生在天国快乐健康,继续用他的生花妙笔为孩子们创作优美的科幻作品。

左文萍:叶永烈先生的文学精神与读者的情感共鸣跨越时空、永恒回响

叶永烈先生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和那些前辈大师们,就像星光一般永不熄灭,点亮了文学的夜空;他们的文学精神与一代又一代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可以跨越时空,永恒回响,就像我们这个宇宙之中生生不息的律动。重读叶先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仍然会深深地被文中那种蓬勃热情的想象力、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烂漫的童真童趣所打动。这种基于科学基础上的美好想象,总是指向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给小读者们更乐观、广阔的视角,更加充满信心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