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研讨会在京举行
11月22日,徐剑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研讨会在京召开。
11月22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作家出版社、《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徐剑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王山等出席会议并讲话。研讨会由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主持。
《大国重器》封面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简称第二炮兵,从诞生伊始便肩负着保障中华民族根本生存利益的重任,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大国重器》以宏大视角、激情澎湃的语言,用52万余字的篇幅,梳理了这支战略部队的历史,对其发展史上的节点予以了浓墨重彩的关注与描述。前后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国科学家、军队实际负责人在这支战略部队从筹建、初现规模到发展壮大等不同阶段的高瞻远瞩、擘划决策、呕心沥血写得入木三分,传神感人。对普通建设者乃至于无名英雄的关注、讴歌,则有力地表明了,火箭军自上而下的高级将领与普通士兵的精气神,他们的风骨、风度、风采、风范是至高忠诚的“大国重器”。
何建明认为,徐剑的《大国重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写这样的书极为不易,体现了报告文学作家在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火箭军是一支现代化的神秘部队,外国情报机构非常关注这支队伍,老百姓也很想了解这个队伍。制造核武器是军工行业,但是使用是部队来完成,因此在创作上是极其难以把握的。徐剑对历史、对题材的精准把握,写出了火箭军的前世今生,这也是只有他才能完成的作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重器”。
吴义勤表示,《大国重器》是一部非常有温度、有情怀的作品,也是一部充满时代精神,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是反映我们的时代,反映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巨大成就的一个致敬之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上提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伟大时代呼唤感奋人心的佳作,需要作家们去发现、去创造。这部作品响应总书记号召,响应这个时代的需求所交出的一份非常出色的答卷,让时代主旋律深入人心。
与会者认为,这部作品感情真挚而强烈,徐剑对自己奉献了一辈子的工作集体集大成式的、总结式的写作,穿越了六十年历史的隧道。在这个写作过程当中,他充满了一种认同感、赞赏感和荣誉感,他是在向大家分享他自己的这份荣光。这部作品中契合历史脉搏的真实故事必定能流传下去。
作者徐剑
徐剑在答谢中谈到,一个作家最幸福的事就是选择自己爱好的职业,一生兢兢业业从事。他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写作,对文学心怀感恩。他说,这部作品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也是对他前半生文学创作的一次总结,“文学使我有情怀,有思想,写出心中的故事,写出心中的力量,我将继续为了文学而奋斗下去。”
参加研讨的评论家还有孟繁华、白烨、汪守德、胡平、李炳银、黄传会、王必胜、李朝全、高伟、丁晓原、李舫、彭程、梁彬、王国平、刘大先、岳雯、汪雪涛、行超等。
(摄影:尹超)
作者简介:徐剑,男,云南昆明人,一级作家,曾任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主任,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视剧剧本共计600万字。先后创作出版“导弹系列”文学作品《大国长剑》《鸟瞰地球》《砺剑灞上》《原子弹日记》《逐鹿天疆》《大国重器》和电视连续剧《导弹旅长》,著有报告文学《水患中国》《麦克马洪线》《东方哈达》《冰冷血热》《遍地英雄》《国家负荷》《雪域飞虹》《浴火重生》《王者之地》《天空如镜》《于阗王子》《梵香》《坛城》,长卷散文《岁月之河》《灵山》《玛吉阿米》《经幡》《祁连如梦》等25部。曾三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两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并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30多项全国或全军奖项,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家”。火箭军党委为表彰其创作成就,曾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
更多
孙甘露:淬炼文学经典,攀登文艺高峰
“正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孕育了上海的文学历史,孕育了上海的作家,使他们在激烈的变化中包容并蓄,并对时代的要求作出积极回应。”
更多

丁玲:书写“女劳模之德”
丁玲让劳动模范杜晚香也成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