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托马斯·曼诞辰150周年:艺术是生活的镜子,也是生活的批判
作为游客,又来德国。瞥见路边书店橱窗里中心位置摆放的是最新印刷的托马斯·曼的书籍和今年以来出版的托马斯·曼相关著作,很是感叹,足见托马斯·曼作品的生命力。
作品的生命力是作家创造的,作品的再版对作品的活力可谓是推波助澜。今年6月6日,是德国文学巨匠托马斯·曼(Thomas Mann)诞辰150周年的日子,书商们再版托马斯·曼的书籍,很合时宜。从媒体上得知,德国、瑞士、美国以及我国的大学、机构、团体、个人、公共媒体和社交媒体都在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德国国家电视台报道了托马斯·曼故乡吕贝克市举办的托马斯·曼诞辰纪念会和展览会,尤其引人注目。
1901年,托马斯·曼发表了他的首部长篇《布登勃洛克一家》,讲述一个商人家族几代人现实生活能力一代代在衰减,喜欢文学、音乐的审美嗜好则一代代在递增的故事,实感动人地展示追求艺术理想与照顾现实生存之间的张力,这个家族的命运又是德国乃至欧洲的整个市民阶层在社会学意义上走“下坡路”的缩影。叙事细腻,人物鲜活,还有一定方言加持,至今,这部小说仅德文版就已至少销售了350万册。当年,吕贝克人在这部小说里读出了许多自己城市的、甚至是个人不堪外言的“秘密”,非常懊恼这位时年才25岁的年轻人胆大妄为“窝里斗”。1929年,托马斯·曼因《布登勃洛克一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阅读潮流。吕贝克人也很快“改弦易辙”,不仅原谅了托马斯·曼对故乡的“揭短”,还从此以托马斯·曼为城市的自豪。
吕贝克人对托马斯·曼态度的变化,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变化,人们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认识也在变。托马斯·曼自己也在转变。1914年一战爆发,同那时不少德国知识分子、文人一样,托马斯·曼写了《战争中的思考》等文章大力支持德国的政策,但是战争的惨痛教育了托马斯·曼。1919年魏玛共和国成立后,托马斯·曼救赎自己,从一个保皇派转变为一个共和派,书写《一个不问政治者的观察》和发表“论德意志共和国”等演讲,实证了这一点。
以作家的敏锐,纳粹上台前托马斯·曼就感觉到了这个势力的邪恶,以报告演讲和文学作品警示人们警惕它的崛起。1933年纳粹上台后,托马斯·曼流亡国外,既通过“致德国听众”系列广播对希特勒德国发起斗争,也写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从一个历史的角度分析德国人的精神症候,向世界告知当前的德国人为何迎合纳粹。
流亡期间,托马斯·曼不断发出声音,被公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德国流亡者之一,却因坚持民主立场和良知,曾上美国“麦卡锡运动”的黑名单。因为痛陈德国人的精神症状,或因告诫德国人自己的城市遭盟军轰炸是由于追随纳粹的“罪有应得”等原因,二战结束后托马斯·曼又被当时的德国(西德)社会谩骂和敌视。1949年托马斯·曼前往法兰克福做纪念歌德诞辰200周年演讲,就不得不在警察保护下进行。1952年离开流亡地美国,托马斯·曼选择不回到家乡,不回到德国,而是去瑞士定居,至1955年8月12日去世。
时过境迁,今天,托马斯·曼当年流亡美国时在洛杉矶的居所已被德国政府收购,改建成了一个以托马斯·曼命名的文化交流中心。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代表国家出席了6月6日的吕贝克市托马斯·曼纪念会,并为托马斯·曼纪念展揭幕。时间在流逝,托马斯·曼已经去世近70年了。人们为何还在纪念这位作家?托马斯·曼为今天的人们还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这是托马斯·曼纪念活动的一个中心话题。
在纪念会上,施泰因迈尔首先缅怀了托马斯·曼从一个喜欢文学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文学巨匠的伟大人生:“托马斯·曼一生都是个艺术家和作家,对创作的投入几乎无人能比。资料、百科全书阅读,为创作寻找知识而与各领域专家交谈,还有写作,在他那里几乎都是日复一日。他几乎每天都是不间断地写作,(产出)让同时代的人惊讶,就连他的家人也感到惊讶,称他是个‘魔术师’。”
高产的“魔术师”托马斯·曼善于从社会现实、身边生活和历史素材中挖掘题材,不惧从有难度的角度和路径进行创作,作品思想不断深化,不仅关注个人命运,也探讨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如《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题材虽然来自圣经故事,小说彰显的却是人性进步和先进的人类社会理念。还有《布登勃洛克一家》《死于威尼斯》《魔山》《浮士德博士》等作,它们体现了托马斯·曼精湛的叙事技巧和入木三分的语言提炼,体现了托马斯·曼不同时期的艺术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政治思想,共同印证着托马斯·曼对文学的一个持续沉淀、不断成长的特点的总结:“艺术是生活的镜子,也是生活的批判”。从初版至今,他的作品不断在再版,不断被社会各类人群阅读,已经成为了德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托马斯·曼力作中,如果一定要问其中哪部更让读者喜欢,德国媒体上有人说,尤其喜欢《魔山》,已经读了不下20遍,还要读上20遍!
我相信这个人说的话。剥开以高山上的肺病疗养院的封闭空间为场景的外围包裹,《魔山》实为一部现实性和时代感强烈的“时代小说”,一方面描述了一战前德国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风貌,一方面讲述了生活中不常见的生存状态和个人经历,富含人文关怀,细节枝繁叶茂,知识理念独特,有令人疑窦丛生的人物,还有山重水复的迷茫,总之让人品咂的地方很多。诚然,认知一部作品见仁见智。对我而言,《魔山》还应当让人留意的是它还不乏未来向度,其核心是托马斯·曼通过笔下主人公的感悟,向读者告知了他对德国未来道路的思考和选择:要走既非西方、也非东方思想的“中间道路”。自以为,这是托马斯·曼对那个时候的德国未来该怎样发展提出的一个建设性看法,是托马斯·曼在动笔创作这部小说之前就提问自己要向读者传达什么的一个自觉。在地缘政治引发剧烈动荡和军事冲突的今天,也许,德国的一些读者也在思考托马斯·曼于这部小说里提出的“中间道路”建议,对于今天的德国是否也有一定的超越于时代语境的启示意义。
(作者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