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获得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澎湃新闻 | 闻鱼  2025年10月10日08:50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5年10月9日13:00(北京时间19:00),瑞典学院将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以表彰其“在末世恐惧中仍能通过震撼人心且具先知般洞察力的作品,重申艺术力量”的杰出成就。

诺奖在社交网站上介绍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时这么写道:他是中欧传统中一位伟大的史诗作家,其文学脉络可追溯至卡夫卡直至托马斯·伯恩哈德,其特点在于荒诞主义与怪诞夸张的笔法。

而卡撒兹纳霍凯则在一次采访里如是表述自己对卡夫卡的崇敬:不读卡夫卡时,我就在思考卡夫卡。若不思考卡夫卡,我便怅然若失。当这种怅然持续片刻,我便再度捧起他的作品——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匈牙利和中国有一点相似的地方是,匈牙利的人名中,也是姓在前名在后,而拉斯洛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匈牙利名。

拉斯洛在国内拥有不少读者,他的代表作《撒旦探戈》等也已经出版。拉斯洛出生于1954年,31岁出版长篇小说《撒旦探戈》,备受文坛赞誉。1986年,短篇小说集《仁慈的关系》问世;1987年,拉斯洛凭借德国文化交流基金会的奖金移居柏林,并在那里获得了国际文学圈的关注。1989年出版长篇小说《反抗的忧郁》。

关于自己的作品《撒旦探戈》和《反抗的忧郁》,拉斯洛曾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这两部书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撒旦探戈》是部史诗,《反抗的忧郁》是部戏剧。史诗什么都想表达,戏剧只想从头到尾叙述一个故事。对于自己作品在全世界的翻译,他则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我本人是不相信翻译的。”

贝拉·塔尔导演的两部伟大电影:8小时的《撒旦探戈》和《鲸鱼马戏团》,它们分别改编自拉斯洛的代表作《撒旦探戈》和《反抗的忧郁》。贝拉所有电影剧本都出自拉斯洛之手,而作家的所有小说都交给贝拉执导。

《撒旦探戈》(1985)是作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骗局(或承诺)被拆穿、而后又进入另一个乌托邦幻觉的黑暗故事。一个与世隔绝的破败不堪的村庄,充满着死寂和绝望,连日沐浴在雨水和泥泞之中,同时还留有过去癫狂年代的痕迹。村民们孤独地依靠着本能生存,“疑神疑鬼地盯着彼此,在寂静中大声地打嗝儿……他们坚强隐忍地等待着……他们像猫一样匍匐在猪圈里等待着,希望能够发现一点泔水的残渣”。同样被迫滞留在这个村庄的村民弗塔基和施密特夫妇,在合作社解散之后,试图携带卖牛的公款潜逃,去寻找“黄金世界”。这时候,从城里来了两个“救世主”。其中,伊利米阿什以调查村中的小女孩艾什蒂的死为由,展开了一场先知般的演说,并虚伪地诈取了他们积攒下来的存款。然后,在“救世主”给予的幻觉的带领下,他们离开了村庄,被迫流落到城市各个角落,又不得不成为新的可怜虫。

拉斯洛18岁时毅然离开久洛(Gyuláról)——这个他出生成长的边境小城。这场逃离源于他对家庭与城镇生活的叛逆。多年后重返故土时,他发现“街道虽在却已改换容颜,公园城堡犹存却再非记忆中的模样,那个承载我成长印记的故乡已荡然无存”。

“每当想起这座匈牙利与罗马尼亚相邻的小城,我总被失落感笼罩。我无法分辨记忆中久洛的模样,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真实成长过的那个故乡。”拉斯洛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他可能在脑海中过度渲染了故乡的图景,以致后来短暂返乡时竟彻底迷失了方向。

“我笔下的每个句子都非文学灵感催生,就连《撒旦探戈》也源自青春期的深刻体验——那时我主动选择深入最受剥削、最困苦的人群,踏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拉斯洛在由作家兼记者凯佩什·安德拉斯主持的莱尼亚尔乌特文学对谈中如是说。

2009年,拉斯洛还曾来到上海和北京两地访问。值得一提的是,拉斯洛作品中文本目前均由旅居匈牙利的翻译家余泽民翻译。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在其创作中同样汲取东方智慧,采用更具冥思特质且精妙克制的笔调。其一系列作品的灵感正源自他游历中国与日本时获得的深刻感悟。

2003年小说《北有山,南有湖,西有道,东有河》(英译本2022年出版)以京都东南部为背景,这个关于寻找秘密花园的神秘故事充满了强烈的抒情诗片段。该作品堪称其鸿篇巨制《西王母下凡记》(2008年;英译本2013年)的华丽序章——这部由十七个故事按斐波那契数列编排的杰作,探讨了盲昧无常之境中美与艺术创作的本质。与他的史诗五部曲并立,这构成了卡撒兹纳霍凯的创作基石。这部作品以精湛的艺术描绘,引领读者穿越一连串"侧门",最终抵达难以言说的创作本源。

巧合的是,今年的拉斯洛,2024年的韩江分别是国际布克奖的2015年和2016年获得者。国际布克奖真的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