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劳埃多维奇·帕特森:苏美童星和一生追随普希金的诗人 “他的一生,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故事:苏联与美国,非洲血统与俄国文化,海军纪律与诗歌自由”
三岁的詹姆斯·劳埃多维奇·帕特森和他的“第二个母亲”柳博芙·彼得罗芙娜·奥尔洛娃以及演员谢尔盖·德米特里耶维奇·斯托利亚罗夫共同主演了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1936年的著名喜剧歌舞电影《大马戏团》
苏联和美国诗人、作家、1936年苏联反种族主义著名喜剧歌舞电影《大马戏团》里的黑白混血童星詹姆斯·劳埃多维奇·帕特森(ДжеймсЛлойдовичПаттерсон)5月22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一家养老院去世,享耆寿91岁。
他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1
《纽约时报》6月25日首先报道了帕特森的死讯。
1932年,来自纽约布朗克斯的21岁裱糊工劳埃德·帕特森跟随著名诗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将兰斯顿·休斯,连同另外20人,组成美国黑人代表团访问苏联,准备拍摄一部揭露美国种族主义的电影。热情高涨的代表团打算以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投入工作,采用与生产突击队员同样的体系,分编为摄制小队,相互之间展开竞赛,并对其他创作集体发起挑战,真正以布尔什维克的方式为提高电影质量和缩短制作周期而奋斗。不过,出于对美外交斗争缓和的需要,拍摄计划无限期搁置了。但在这个短暂的夏天,帕特森见到了乌克兰画家和戏剧舞台设计师薇拉·阿拉洛娃。他们相遇的地点,要么是在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生前的缪斯莉莉娅·布里克家中,要么是在迈尔霍尔德(梅耶荷德)剧院马雅可夫斯基戏剧《臭虫》的彩排现场。总之,劳埃德立刻坠入了爱河并决意留下,共同为第二年的五一节大游行装饰莫斯科市中心的库兹涅茨基桥大街。
劳埃德后来入职广播委员会,成为莫斯科电台英语对外广播部的播音员。他和阿拉洛娃的长子詹姆斯(吉米)很快于1933年7月17日在莫斯科出生,随后又迎来了他的两个弟弟小劳埃德和汤姆。
詹姆斯三岁时出演了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夫导演的《大马戏团》。影片改编自伊利亚·伊利夫、叶甫盖尼·彼得罗夫和瓦连京·卡塔耶夫创作的戏剧《马戏团穹顶下》——伊利夫和彼得罗夫也是著名小说《十二把椅子》和《金牛犊》的合作作者。故事描写美国白人杂耍舞者玛丽昂·狄克逊因生下可爱的黑小孩吉米而犯下“种族罪行”,沦为民族歧视的受害者,投奔苏联后才免于迫害,发挥特长,成为杂技场上的明星。但她对民族友谊一无所知,像往常一样藏匿了黑孩子。阴险的德国经纪人弗朗茨·冯·克奈席茨为了继续勒索和剥削玛丽昂,把黑孩子抱到马戏场上羞辱她,当众骂她是“黑人的情妇”。没想到苏联人民根本不在乎人的肤色。那又怎样? 他们反问留着分头和小胡子的德国经纪人。“在咱们国家,不管啥样的孩子,我们都会喜欢。什么肤色的小孩都喜欢。黑小孩,白小孩,哪怕红皮肤小孩,哪怕是粉条纹或灰斑点的,怎么着都行。”在阵阵欢笑声中,全场军民接力传递着黑孩子,保护他远离冯·克奈席茨的毒手。大爷大妈把吉米当宝贝,疼他,爱他,用俄语、格鲁吉亚语和意第绪语为他唱摇篮曲。迎来新人生的美国母亲也获得了苏联艺术家伊万·马丁诺夫的爱情。她抱着黑孩子唱起《祖国之歌》,最后和高举红旗的各民族劳动人民一起,汇入了红场的五一节大游行。
2
《大马戏团》在苏联大受欢迎。片中插曲《祖国之歌》(另译《祖国进行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也极为流行。在著名的《外国名歌200首》中,这首歌排在《国际歌》后列第二位。歌中唱道:“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它有无数田野和森林……我们骄傲的称呼是同志,它比一切尊称都光荣;有这称呼各处都是家庭,不分人种黑白棕黄红。”
中华读书报曾在2014年9月17日刊登《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译配者薛范的文章,介绍《祖国进行曲》的来龙去脉。文中说:“电影《大马戏团》是在1936年5月25日公映的,而歌曲《祖国进行曲》早在电影公映之前就已经在电台中播放了,词谱也已经在各报刊上刊载。偏远一些的城镇,影片拷贝尚未运到,而歌曲早已家喻户晓。它的歌词、它的曲调成为人民精神生活中的大事。这年夏天,在莫斯科的索柯尔尼游乐园的开幕典礼上,少说也有一万人同声唱这首歌……我国非常有名的、王莘词曲的《歌唱祖国》,无论从歌词的构思和表述方式,还是曲式的结构(副歌—正歌—副歌)上,都可明显看出受杜纳耶夫斯基《祖国进行曲》的影响。”
李晓欢在所著《苏联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1950—1960》一书中提到这首歌时也写道:“歌词豪迈激昂、乐曲雄浑宽广,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洋溢着强烈的自豪感,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它极大地激发了苏联人民的爱国热情,在当时,其‘受欢迎程度,几乎使它成为苏联的第二国歌……人们唱《祖国进行曲》好像唱民歌一般。1939年5月起,《祖国进行曲》被定为莫斯科电台每天开播的台歌,也是许多年以来克里姆林宫钟声齐响的旋律’。当时,这首歌也迅速地传播到其他国家,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将歌曲翻译,介绍给本国听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在中国,姜椿芳和吕骥早在抗战期间就将其译配。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电影《大马戏团》上映,影片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使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首歌便众口传唱,传遍新中国的大街小巷,风靡一时……1993年,当卡林卡合唱团在俄罗斯驻华使馆联谊会上用俄文唱起这首久违的歌时,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兴奋异常,他亲自弹钢琴伴奏,熟悉的旋律触动了大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全体来宾包括独联体多国的成员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大家都是眼含泪水。”
因为这部人人皆知的电影,詹姆斯·帕特森成了苏联种族团结的象征,长大以后很多年仍作为小吉米而广受欢迎。即使在诗歌朗诵会上,听众也总是缠着他讲述片场往事。
3
当年有一批美国黑人在以没有种族主义而闻名的苏联安家或暂居。他们当中除了劳埃德·帕特森和兰斯顿·休斯,还有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保罗·罗伯逊。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劳埃德将家人送往大后方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的卡希诺村,自己留在莫斯科,继续做英语电台的广播员。他在德军空袭中受了内伤,后转往阿穆尔河畔共青城与妻儿团聚,仍从事面向美国西海岸的广播工作,1942年3月在播音时突然晕倒在麦克风前猝死。儿子詹姆斯后来认为这是空袭留下的脑震荡并发症和治疗不当所致。
1943年,詹姆斯·帕特森与母亲返回莫斯科。薇拉·阿拉洛娃成为时装设计师,20世纪50年代发掘了苏联第一位享誉全球的超级模特、人称“苏联索菲娅·罗兰”的列吉娜·兹巴尔斯卡娅。帕特森回忆,兹巴尔斯卡娅是他二弟劳埃德·劳埃多维奇25岁死于车祸前最爱的女人。
在《大马戏团》中扮演主人公玛丽昂的著名女演员柳博芙·奥尔洛娃没有孩子,视詹姆斯·帕特森如己出。斯大林生前也非常喜欢并刻意培养他。他入读里加的纳希莫夫海军学校和列宁格勒的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加入了共青团,先在潜艇上服役,1955年调往黑海舰队。但他已无机会像普希金的黑人曾外祖父、彼得大帝的非洲教子汉尼拔那样为国家浴血沙场。数年后,他以海军上尉军衔退役,到著名的高尔基文学院深造,1963年出版首部诗集《俄国,非洲》(Россия.Африка)。1967年,他加入了苏联作家协会。
终其一生,詹姆斯·帕特森奉同样有黑人血统的普希金为精神知己,家中一直存有这位19世纪俄国大诗人的死亡面具。
《纽约时报》说,帕特森的作品批判美国对暴力的偏好,同时颂扬苏联的美德,这巩固了他作为种族宽容倡导者的声誉。他曾代表苏联出席1957年在莫斯科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多次随苏联作家代表团出访非洲各地,成为苏非兄弟情谊和国际主义理想的代言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苏联文学学者里姆盖拉·萨利斯指出,帕特森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创作,其特点是“思想观念表达简明,语言直白,遵循传统格律与韵脚,慎用隐喻,回避复杂的修辞”。
帕特森出版了九部俄语诗集和散文集。在一首回忆三岁时出演《大马戏团》的诗《摇篮曲》里,他写道:“我飞呀飞,一个欢笑的孩子,被苏维埃强壮而骄傲的双臂高高举起。”
4
“詹姆斯·帕特森的一生,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故事:苏联与美国,非洲血统与俄国文化,海军纪律与诗歌自由。”俄国新闻网站Newsinfo.Ru在6月24日说,“他将永远代表着复杂矛盾的20世纪一种罕见的文化融合和一个找到了自我道路的鲜明个人。”
1995年,詹姆斯·帕特森携母亲移居美国。
薇拉·阿拉洛娃2001年8月在美国去世,享耆寿90岁。
晚年的帕特森住在首都华盛顿特区一间简朴的公寓里,终日与亡母的画作和自己的回忆为伴。
2022年,他在美国出版了唯一的一本英译作品《左手记事:一个美国黑人家庭从奴隶制到俄国好莱坞的历程》(Chronicle ofthe Left Hand: An American Black Family's Story from Slavery to Russia's Hollywood)。该书以帕特森的祖母、美国佃农之女和黑奴后代玛格丽特·格拉斯科的口吻讲述,其俄文原作(Xроникалевойруки)是1964年由莫斯科的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发行的。
帕特森是左撇子,但从小按照苏联的教育思想受训使用右手写字。在纳希莫夫海军学校上学时,拳击教练告诉他,“你最好还是用左手,因为你是个拳击手,我会把你培养成一个好拳击手。”帕特森晚年告诉采访者,“但我拒绝当拳击手,我说我是个诗人,诗人不应该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