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国际布克奖短名单揭晓
4月8日,布克奖官方网站公布了2025国际布克文学奖短名单。本次入围的6部作品以多元主题与地域视角,“展现了人类在灾难、压迫与虚无中不屈的精神力量”。
-
小说在AI时代仍有 不可替代的审美及伦理价值
“小说研究当下任务暨外语学科未来出路——(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近日在海南大学举行。来自60余所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文学组织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围绕小说研究当下任务和外语学科未来出路展开深入研讨。
ZUO JIA YIN XIANG
01 迪伦马特:在“怪诞”中抵近真相
迪伦马特具有极大的创作力,身后留下煌煌29卷文字。怪诞手法最能唤起人们对这位作家个人风格的鉴赏,以怪诞点透世界,迪伦马特出色地实践了自己对“戏剧问题”的思考。迪伦马特文学常读常新的话题性,在于这位作家对社会和人心的荒谬投以不美饰的观察,予以独到的书写。迪伦马特戏剧思想的深度性,在于让人们看到人与事的荒谬,惊醒,并反省自己。
02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后的五年
“文学是火,意味着她不趋附,不屈从……”巴尔加斯·略萨说,“文学是一种永恒的反叛形式,她不能接受束身的囚衣,任何意在弯折其愤怒和反抗之天性的企图,都注定遭到失败。文学宁可去死,也决不会服从。”
03松本清张的世界
松本是日本推理小说社会派的创始人,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坛,均有盛名。但朋友对我说,他性格孤僻,脾气古怪,没有朋友,像一只孤独的狼,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所以建议我接待时格外小心。不过近距离接触观察后,我觉得他虽然固执任性,但并非洪水猛兽,是个不难相处,还有几分可爱的小老头。
04弗雷德里克·哈根:当诗歌作为人类内部生命图景的外在场所
“诗歌是我世界的中心。对我来说读诗和写诗都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诗歌能让我感觉到与他人之间真切的联系。”挪威诗人弗雷德里克·哈根,是一位“90后”作家和历史学者,他将写诗当作自己的工作亦是自己的生活,他通过诗歌思考,也通过诗歌在人生中寻找方向。
从莎士比亚作品中读懂英国历史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正是以其深邃的历史视角和莎剧背后复杂的隐喻叙事,还原了对人性的认知,并通过文学批评与历史叙事之间的互涉,呈现出莎剧何以成为英国的共同特征和英国性图腾的根本原因。
来源:文汇报|李伟民 2025/4/23
在绝望中寻得救赎之路
疾病与救赎是贯穿作品的核心主题。太宰治通过肺结核这一意象,探讨了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在疾病的阴影下,人物反而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理解生命的机会。太宰治在作品中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绝望的环境中,人应该如何生存?
来源:文汇报|姚东敏 2025/4/15
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豹》:关于西西里的叹息与“晚期”风格
《豹》仿佛是一个秘密。其作者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既是兰佩杜萨亲王又是帕尔马公爵,一生辗转颠沛,仅凭一部长篇小说就获得了崇高的文学史地位,其小说本身谈不上扑朔迷离,却仅用几个片段就为读者渲染出一幅颇为辽阔的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贵族衰亡史,使读者在雕栏玉砌的新朱颜中感受历史的苍茫。因此,对这部小说的阅读和阐释,既是文学漫步,又是历史解密。
来源:文艺报|符晓2025/4/2
爱欲与乡愁——从《布鲁克林》到《长岛》
25年之后,站在故事的开放式结尾的艾丽丝,有没有发现大西洋另一边的长岛,早已构成了更强大更“真实”的羁绊?这也许是某种意义上的“乡愁相对论”——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永恒的地点,我们只是需要感受“乡愁”本身。
来源:上海译文(微信公众号)|黄昱宁 2025/3/18
《本雅明书信集》:本雅明的晚年朋友圈
这一《书信集》被翻译出来,对国内的读者而言,也是多了一个了解本雅明的方便法门。虽然我因为研究需要,曾阅读过这些信的大部分,但中文译本不仅使我的研究更加便利,也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我对本雅明的印象……
来源:澎湃新闻|姚云帆 2025/3/10
求诗学之真,鉴文明之善
李葛送认为德米特里诗学是“此岸诗学”。这种诗学是对“彼岸诗学”的超越。“彼岸诗学”建立在主客二分世界观基础之上,以摹仿或反映为核心,追求一般规律,将文学看成语言运用的技艺,甚至信息处理或语言的计算,乃至诗学可以用函数式来描述一般规律。
来源:文艺报|姚 石2025/2/24
《记者加缪》:在流放地与王国之间
今天的世界充满了来自各处的仇恨。到处都是暴力和武力、屠杀和叫嚣,污染了人们本来认为已经远离了骇人毒气的空气。为了反对仇恨,我们必须去做我们能为法国以及全人类的真理所做的一切。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 2025/2/19
重读《哈吉穆拉特》:遗失在历史缝隙中的英雄
令人震惊的是,托尔斯泰竟然在垂暮之年,发掘整理他半个世纪前访问高加索时的经历和见闻,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和臻于化境的写作能力,写出哈吉穆拉特,为人类智识奉献一条新素材,为我们反思人类历史提供一个新视角。
来源:文汇报|罗新 2025/2/5
维吉尔的心灵之旅
读者不妨全然沉浸于这部小说的节奏之中,将其视为一首深邃的诗篇来品读。生命在生与死的边缘摇曳,悬于“不再”与“尚未”的狭缝间,正是在死亡那片幽暗背景的映衬之下,生命的全部意义才得以璀璨展现。
来源:中华读书报|冯新平 2025/1/26
《失踪孩子档案》:女性成长与小说的介入
路易塞利的叙事以细腻、感性的女性声音进入政治生活,为原本由男性主导的政治领域提供了生动且必要的情感维度,她的小说和非虚构写作不仅展现了女性写作的独特价值,也又一次突出了情感在公共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来源:澎湃新闻|李琬 2025/1/21
《伊甸之东》:二元世界的挽歌
斯坦贝克了解这一切——善恶分明的二元世界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善恶无法分离才是人性成立的根本——他也懂得福克纳的良苦用心。1962年,斯坦贝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受奖演说中,他特意提到了“福克纳了解人的力量和人的弱点。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2025/1/9
法语版《樱桃园》演绎穿越时代的启示
尽管两人的阶级身份、性格气质和应对困境的思维方式差异巨大,但基于心理上的相似性,他们的独白在剧中遥相映照,彼此间的互动非常自然,甚至有一种知己之感。法国版的《樱桃园》中,这种心灵上的互通体现得淋漓尽致……
角逐今年奥斯卡奖的八部改编作品
从外星沙虫到变性毒枭,从秘密会议到人间地狱,有八本图书改编成了今年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奖)的提名影片。
巴西文学之父笔下的库巴斯
在《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中饰演小说家马查多的演员,在黑板上写下了醒目的“在我死去之前,我想……”,这恰恰是接受了死亡的必然性,并且珍惜自己的存在、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表现。
有海鸥撕开这一夜
契诃夫的剧本往往将最深刻的情感埋藏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大卫·多伊阿什维利导演恰恰擅长通过极简的舞台设计、抒情的身体语言、夸张的肢体表现放大角色的情感。角色的脆弱和无力被钢琴上的激烈舞蹈表现出来,肢体的对抗极具张力毫不遮掩,鲜花被撕碎扔在舞台上的时候香气可以被嗅到,观众所感受到的不再是“静水流深”,而是几近失控的痛苦和挣扎。
剧版《雷普利》如何“魔改”原作
面对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经典之作,不拘于“忠实原作”,经他大刀阔斧的“魔改”,剧作和拍摄放大了小说为人熟知的特质,又比原作者海史密斯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