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凡|“未来小说”:科幻文学的历史和形式
摘 要:科幻文学史上,“未来小说”这一概念,演变为不同的历史话语和形式。
-
中国科幻,离辉煌有多远
你的科学梦因何启迪?是一板一眼的教科书,还是引人入胜的科幻故事?恐怕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后者。
-
吴季:从科学到科普,从科普到科幻
曾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的吴季,是个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最擅长的写作方式是科学论文。
-
在科幻这件事上 戏剧赢了影视
过去的一个月,我活得很科幻。
-
机器人的诞生与人的神化
一、百年前的设想 捷克著名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Čapek)于1920年在其戏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首次使用“机器人”(robot)一词。
关键词:  《罗素姆万能机器人》机器人2020-11-25
-
陈楸帆:迎接科幻产业的黄金时代
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产值达658.71亿元,而回首5年前,这一数字尚不足88亿元。
-
韩松:科幻的十三个关键词
韩松,科幻作家。
-
张君成:打开通往神奇的科幻世界之窗
很多喜欢科幻小说的读者认为,科幻文学在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时就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原因在于那是人类第一次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星球,这种感觉夹杂着恐慌与兴奋。
关键词:  科幻小说2020-11-13
-
“重写”中的探索:探险型科幻的崎岖之思
马传思是一个有着“经典意识”的儿童幻想文学作家。
-
周忠和:科普科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进行推广
11月1日,“以好奇为指引,探科幻之未来”为主题的2020中国科幻大会“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专题论坛”在京召开。
-
“国产科幻热”如何走更远?
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产值658.71亿元,同比增长44.3%;国产科幻电影票房比上一年翻一番;科幻数字阅读市场增长超四成……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公布的一组数字刷新了国产科幻产业的新纪录。
-
让科幻“点燃”未来
近日,在京举办的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传来一系列硬新闻: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产值达658.71亿元,同比增长44.3%;北京投入科幻产业的专项资金将达5000万元;10年内,一座占地71.7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科幻之城”将在首钢园落成。
-
钟天意:科幻小说能突破“新伤痕时代”吗?
引言:成都的自来水可以直接喝吗? 在笔者撰写这篇文章的同时,一个在线上参加了2020年worldcon[1]的朋友满怀愤恨地告诉我在会上的所见所闻:在这个世界级科幻盛会历年必备的科幻界逝者纪念环节中,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居然没有提及于5月15日逝世的叶永烈先生;在同一天的会议中,清华大学科幻协会的摊位上还被不怀好意地问及“成都的自来水可以直接喝吗”。
-
融媒体时代,如何打造科普“爆款”
什么是科普“爆款”?2019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随手为女儿画的几幅《流浪地球》科普手绘无疑可以归入此列。
-
中国科幻:古老传说成就当代神话
前不久,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提出了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
-
科幻创作的工程师思维
中国科幻作家中工科出身的比例很高。
-
后人类叙事中的人类视角和后人类视角
王晋康的反乌托邦/恶托邦式的后人类想象,表达的是对自由主体丧失和人类伦理崩溃的焦虑,是人本主义批判的延续。
-
徐刚:行走风景——自然文学创作谈
风景晃动于风中,随岁月而流逝,因地缘而变化。
-
阿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书写
原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书写——兼论自然文学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人从诗经时代开始对自然的书写,到后来发生了转变,所描写的主体变成了人格化的存在。
-
科幻与“科学人”书写
读郑军的《临界》系列小说,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倪匡《卫斯理系列》小说的情景。